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下面是关于孝亲敬老的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
方观承千里探亲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子路负米孝双亲
春秋时的卞州人仲由,字子路,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他侍奉父母却是极尽孝心,即使家徒四壁,也要竭尽所能让父母吃好穿好,而自己往往只随便吃些粗粮。有一次,家里没有粮食吃了,卞州的粮价却一路飞涨,家里仅剩的那些钱已无法维持下去。子路听说百里之外的某地粮价较低,便不分昼夜地亲自赶往那里买了米,扛着回 家。看着父母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他心里乐滋兹的。
两位老人过世后,子路游学到南方,得到楚王的重用。每次外出随从的车子都有上百辆,座位上的垫子铺得特别厚,每次宴饮都是丰盛的佳肴,在当时声势极为煊赫。子路却一点也不高兴,面对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往往黯然神伤,叹息着对人说:“我现在虽然高贵了,可我的父母在哪里?虽然我还想吃粗粮,还想像当年一样肩扛米袋步行百里回家,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李密尽孝辞诏书
西晋的第一位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他听说原蜀国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很有才学,又能尽孝,曾经得到诸葛亮的器重,在原蜀国担任过官职,现在闲居在家中,不愿出来做官。为了笼络蜀国旧臣,晋武帝特例下了诏书,让李密为朝廷效命,可是却被李密拒绝了。这下惹怒了晋武帝,他认为李密是在故意逃避,不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因此传出话:李密如果再不听命,就把他杀掉。
可这时的李密,却无论如何也不能离开家里。原来,李密从小就是个孤儿,是他的祖母把他拉扯大的。祖母非常疼爱李密,李密对祖母也非常敬重,两人相依为命,谁也离不开谁。现在,祖母已经九十六岁了,身体也不好,这个时候,正需要李密照顾,他怎么能走开不管呢?于是,李密恭恭敬敬地给晋武帝写了一篇《陈情表》,把自己的身世和为什么不能应诏做官的原因告诉了晋武帝。其中说:我是个多灾多难的人,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四岁时,舅舅又逼迫母亲改嫁。从此,我痛失双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后来又患了重病,九岁了还不会走路。照顾我的人,只有我敬爱的祖母。若没有祖母的抚养,我就没法活到今天。如今,祖母年龄一天比一天大,精力也一天不如一天,体弱多病,如同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如果我不伺候,就无人养老送终。我今年只有四十四岁,祖母却已经九十六岁了。我伺候祖母的时间还能有几年呢?可报效国家的日子还有很长。请您体谅!武帝眼眶湿润了,连连赞叹:“真是个孝顺的孙子啊!真是个孝顺的孙子啊!”就同意了李密的请求。
李密的一篇《陈情表》,不仅打动了晋武帝,更打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百姓,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做人的典范。
【孝亲敬老的故事三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