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那这滴水之恩指的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是爱,是被人爱,也就是感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感恩的小故事欣赏,欢迎阅读。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欣赏1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欣赏2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常有这样一个年轻人的身影:骑着自行车,背着写有“感恩中国”字样的摄影包,用一部旧的数码照相机,拍摄街道上的流浪者、乞讨者,记录他们的生活状况。他就是“感恩中国”的网站站长――张仁杰,一个23岁的普通男孩。
自2005年7月“感恩中国”这个网站创建以来,张仁杰凭借个人力量,以通过网络媒体呼吁的方式,共救助了180多名各类病残流浪乞讨人员。其中,送20多人进入救助站,帮10多位老人回到家,为8个重度残疾的孩子完成了手术……
在磨难中理解“感恩”的涵义
1984年,张仁杰出生在安徽六安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靠种田为生,生活艰难。张仁杰的母亲心地善良,收养了不少被遗弃的孩子。张仁杰初三那年,张家为给一个收养来的叫张仁梅的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以致于张仁杰的学费都没法交。当母亲告诉他时,他心里长久的怨恨全都涌上心头,冲母亲大喊:“下学期就毕业了!你们从来就没按时给过我学费,家里的钱全拿去给‘饭花子’进城住院享福了!”说完头也不回地冲了出去。
张仁杰产生了去外面闯一闯的想法。最后,13岁的他从安徽老家来到了河南,因没有文化和技术,过着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白天捡垃圾,晚上就露宿街头……2001年,17岁的张仁杰在郑州一条街上做送水工,平日里常帮人干些体力活,很多街坊都喜欢他。后来有一位好心的老人出资送他去武术学校学武术。在嵩山一家武术学校,张仁杰每天学习功夫和文化课,这种舒适充实的集体生活让他常常满怀感激之情。张仁杰生平首次开始懂得“感恩”这两个字的涵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妈妈的善举。
2003年,从武校毕业的张仁杰只身到北京,很快找到了一份在健身中心做教练的工作,月薪2000多元。
为帮助他人,辞职创办“感恩中国”
张仁杰所居住的海淀四环城乡结合部是穷人聚集地,他经常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肮脏不堪的拾荒者或乞丐。刚开始,张仁杰会拿出身上的零钱帮助他们,或者给饥寒交迫的老人买几个热腾腾的包子、给流落街头的孩子买几袋饼干。时间一长,主动向他求助的人多了,张仁杰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只好经常请假为他们奔波,这当然引起了健身中心老板的不满。
但张仁杰仍一如既往地尽力帮助那些流浪者,直到他在西苑菜市场遇到了一个让他无法不全力帮助的对象――王雪萍。今年13岁的王雪萍是安徽省灵壁县人,从小先天性残疾。听说北京的医院可治好她的病,71岁的'大伯王九灵带着她,徒步五个月从安徽赶到北京。可是,高达2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无力承担。为了筹集治疗费,他们只好沿街乞讨。
刚看到王雪萍的第一眼,张仁杰震惊了,她的两手像海豚的鳍一样翻在背后,两腿也因畸形无法站立,坐在一个安装了4个滑轮的木板上。听说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快而广,张仁杰便在网上注册上自己的博客,把王雪萍的坎坷遭遇贴在了首页,再配以多幅真实又震撼人心的照片,没想到竟引起了多方关注!各大网站争相转载,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幸运降临到了小雪萍的头上!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为她提供了6万元的手术费用。随后,小雪萍在北京东直门医院顺利完成了脚部矫正手术。
张仁杰看到了网络的力量。2005年7月,他辞掉了健身房教练的工作,决定把救助流浪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事业。同时,他把自己的博客改成网站,命名为“感恩中国”。为了节省开销,张仁杰从舒适的出租屋搬进了不到3平米的小屋,开始了他的感恩之旅。
义无反顾,将“感恩”进行到底
张仁杰救助弱势人群的流程大体是这样:遇见自己发现或者主动求助的人,先跟着观察几天,偷偷拍摄很多生活照片,确定不是骗子后,他就整理出照片发到“感恩中国”的网站上,吸引更多的人来资助。
2005年秋天,张仁杰认识了来自河南民权县林七乡下庙村的杨丹一家。当时杨丹只有7岁,父母为治疗杨丹的先天性心脏病,便带着她与妹妹来到了北京。由于没钱,杨丹的父母只能靠捡拾废品和乞讨攒钱。经过观察杨丹一家人,张仁杰决定为杨丹奔走。然而,在张仁杰为杨丹找到愿意承担医疗费的慈善机构的前一天,杨丹却因心脏病突发而死亡。这成了张仁杰心底的伤口,从此,他拼命奔走,以争取帮助更多的人。
2006年12月初,张仁杰正全力救助一个叫陈中文的安徽农民,但一直为找不到合适的肾*而焦急万分。陈中文在南方一家电子厂打工的弟妹了解情况后,连夜坐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准备捐出自己的肾。在北京东直门医院病房,张仁杰惊讶地发现,这名善良的女子就是母亲曾收养过的张仁梅!
由于忙于“感恩中国”的事,张仁杰一直没时间回家,多年不见的兄妹俩在这样的情形下相见,都唏嘘不已。张仁梅说,义母多年的无私抚育让她懂得只有帮助他人才是最高尚的事,没想到弟弟比自己做得更多。
2006年12月,张仁杰因“创建‘感恩中国’的网站,救助病残流浪乞讨者”被提名为“CCTV2006年度三农人物50强”及“CCTV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候选人,面对央视等海内外上百家媒体的采访及各种奖项,张仁杰平静地说,自己只是起到一个中介作用,而那些默默帮助他人的人,更让人钦佩。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欣赏3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
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她激动地跑回了家,告诉了妈妈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欣赏】相关文章:
1.感恩的小故事欣赏
2.关于感恩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