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非的人生不惑的人生感悟故事

2018-11-12故事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细细回味,都是一段动情的岁月。孟非的《随遇而安》回顾了他40年的人生岁月,从“脑残”的童年,到严重偏科的中学时代,再到辛酸艰苦的临时工岁月,还有今天“风光体面”的主持人生涯,用“随遇而安”四个字作了总结。

  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让任何一个词语的理解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随遇而安”可以理解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简单地满足自己、满足现实、不求改变,甚至是不思进取。也可如清朝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感叹的那样:“吾生有涯,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一生走过,回过头来,可能大多数人的感慨,不是随遇而安的一生,便是应该追求随遇而安的遗憾。

  孟非的《随遇而安》该怎么去理解?孟非自己说出这本书不是为了励志,只是献给自己40岁的生日而已。但作为读者,至少对我来说,却读出了另一番意境。人都是历史的人、社会的人,很多时候看起来是自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实际上是社会选择了人生中的自己。“遇”具有随意性,往往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安”,但问题是如何“安”,不同的“安”又会导致不同的“遇”。

  实则还是那一句话——机会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孟非中学的偏科,实则是发现了自己的特长与潜力,让他从黑暗中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做印刷工,在电视台打杂,当撰稿人,做记者、编导、配音、新闻栏目主持等,正是因为“安”,从来不执迷、不惘然,所以才把工作做得出色,从而有了后面的“随遇”。这对某些经常浮躁、抱怨怀才不遇、频繁跳槽的年轻人来说,显然是有启发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学化学,老师讲到环丙烷、环丁烷时,孟非问:“为什么没有环甲烷、环乙烷呢?”全班哄堂大笑,老师也说这是愚蠢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解决,或许谁解决了,谁就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了。到这里,我们也许明白了,爱因斯坦的话并不是对大众讲的,因为大多数人都不是爱因斯坦,只能在既有的世界里努力适应,做有限的选择,尽量优化配置。

  如果孟非继续纠结这一问题,或许已经没有了今天的孟非。他顺应本心,淡定从容,转而孜孜不倦地去看他的《围城》。这种经历,也许我们很多人都有,但我们却没有真正做到“安”,结果搞成了四不像。孟非后来的工作也大概如此,安心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副产品”也就自然出来了。现实中,大多数人也莫不如此。

  孟非说:“人是那么复杂的,社会是这么复杂的,每个人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以及不同的人生经历。他(名人、成功人士)身上或许有某些点滴,有一些个案的东西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但是作为人的成功,参照他的轨迹,这是挺不靠谱的一件事。”是的,我们每个人的道路不一样,问题是能否真正做到“随遇而安”。

  生活的本质终究是平淡,平凡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如果我们能够看清这一点,有自知之明,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平淡当做一种生活态度,又何尝不是一种走向成功、走向不平凡的选择呢?孟非在书的自序中说:“如果有人肯读完它并由衷地认为它很有意思,我只能认为,这是个奇迹。”很荣幸,我完成了这个奇迹,从今天开始,就像读书一样,随遇而安!

上一篇:看不起人是一种病感悟故事下一篇:活着是一件让人感到特别幸福的事人生感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