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家大公司的会计师,国内外的两次充电经历让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让我生出了颇多感慨。
在北京的那次,培训师是来自某名牌大学金融学院的一位著名教授。一般来讲,演讲者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调动起听众的情绪,吸引他们积极配合,这位教授也不例外。演讲开始不久,他便问大家道:“你们中间有谁对经济学感兴趣?”结果场内一片寂静,无一人应答。“感兴趣的同学请举一下手。”教授又说道,但和上次一样,全场依然没有任何人做出任何反应。哦不,不能这么说,因为大家都作出了反应——全都低了头,努力保证自己不出声。就这样,那持续整个下午的培训,一直沉浸在一种不尴不尬的怪异气氛中。
说实话,当时以及后来的很长时间里,我都不觉得众人的那种反应有什么不对,大伙都是老大不小的成年人了,谁不害怕被提问呢?倘若答不上来,岂不是自找难堪吗?但是自从经历了美国某大学的充电,我那种“自以为然”的感觉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种感叹,感觉自愧不如。
那天的演讲者是某跨国公司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在他到来之前,我很惊讶地发现那些美国学生都在忙着做一件事:用鲜艳的彩笔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硬纸上,然后把硬纸对折,立在自己前面的桌子上。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我用英语问旁边的一位学生。
“怎么了?难道有什么问题吗?”他显然对我的疑问很奇怪,“我们学院请来的演讲者可都是一流的人物,听他们演讲就意味着机会来了。倘若他一眼就能看到我的名字,我就可以更多地回答他的问题。如果我的回答令他满意或吃惊的话,他就很可能记住我,为我提供一个非常棒的机会。我有好几位同学都是靠这种方式得以到一流公司工作的,你不觉得这种结果很令人向往吗?”
我深感震动的同时一下子想起了国内的那次经历,一时间,我感慨万千。是啊,在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今天,能够得到一个发展的平台、腾飞的良机是多么不易啊!而要想成功走到这一步,我们必须先让对方看见自己、认可自己才行。倘若一直低着头,努力不吭声,有哪位伯乐肯像“星探”一样主动找上门来呢?所以说,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选择,也是影响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因素。
大道理
求职,是一场对方在明处、自己在暗处的竞争,倘若被功应战,屡战屡败肯定难以避免。勇敢地主动出击,向别人亮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好机会才可能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