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中冶南方公司让34岁的湖南小伙邱坚,给新员工讲青年如何在企业成长。
他用一中午的时间,写了一份发言稿。
而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高级工程师,他用了9年。
邱坚进入公司的1999年,公司冷轧设计工程总额只有千万元,如今已超过了100亿;邱坚也从一名“种田伢”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总设计师。邱坚说:“我是中国冷轧国产化的一个注脚。”
立下“冷轧国产化”的信念
1999年,邱坚毕业报到不足一个月,公司派他到上海参与设计宝钢1550冷轧工程。直到后来结婚、生子,他在上海一呆就是8年,和家人异地生活。什么劲头支持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当时,中国冷轧技术的国产化比例虽然已达到了85%以上,但关键技术、设备仍然掌握在外商手中。这种引进不仅花费国家大量外汇,也造成国内企业对引进的依赖性,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局面。
1999年,在国内重点建设工程——宝钢1550冷轧现场,中冶南方团队负责整个宝钢的工艺及工厂设计。但主要工艺机组、关键设备和技术元件购自外方,一个特制的小螺丝,外国专家就漫天要价。“嫌价高,你们自己做不就行了吗?”外方把手一摊,毫不客气。毛头小伙邱坚很不服气,急在心里,但因没掌握核心技术,中方只能无奈接受。
身处谈判一线的邱坚,从那一天起,就立下了“冷轧国产化”的信念:不能受制于外方,要用国产化先进技术超越国外,为国人争口气。
三天三夜攻克“黑匣子”
邱坚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握手有力,一副精力旺盛的样子。一说起“冷轧”,话就打不住,谈起那次攻克黑匣子,立刻来了劲头。
有一次,外方设计制造一套“退火炉”报价1000万欧元,其中一半以上的成本算在了一套以“黑匣子”方式交付的密封控制程序上。
为了攻破这套程序,应用于其他生产线,邱坚和他的10人团队连续三天三夜没有睡觉,研究——编程——再研究——再编程。饿了,就泡方便面;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会儿。他们啃下了100多册、堆起来有两米多高的外文书本;完成了8大本、近30万字的学习笔记。
最终,他们研制成功自己独特的操作程序,破解了“黑匣子”并投入使用,从此这项技术完全摆脱了外商控制,降低成本数百万欧元。
硅钢是钢铁工业的“工艺品”,在汽车领域尤其广泛适用;冷轧技术的突破,不仅实现了硅钢技术的国产化,还实现了汽车板领域的国产化。中国式的冷轧技术,可以比国外冷轧技术提高80%产能,仅一条生产线就能为国家节约投资几十亿元。邱坚说,原来宝钢建一条1.55米宽板材冷轧线需90亿元;现在中冶南方设计主建一条1.8米宽板材冷轧线,只需56亿元,削减了近一半成本,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
9年走完毕业生到高工之路
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高级工程师,邱坚用了9年时间。记者昨天发稿时,他正在前往江西新余的路上,担任几十亿元的新余冷轧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工程。
为什么他能成长如此之快?邱坚的业务导师、中冶南方副总工程师廖砚林说,邱坚这批年轻人遇上了中国钢铁形势发展最好的十年。公司的高层多次把有挑战性的任务交给他,邱坚每次都做到几乎完美,让业主、员工、老总上上下下都很满意。正是在这些节点上,他敢于挑战,胜任了工作,最终脱颖而出。
1999年至今,他收获了一项发明创造成果、获得了两项“冶金行业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质奖”;他以编委身份参与编写《中国冷轧板带大全》,为我国轧板带生产和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在邱坚等一批技术骨干的带领下,在冷轧生产线上,中冶南方已有能力与国外著名公司同台竞争,一比高下。
“百万的住房、解决妻子就业、年薪50万加项目奖励”,对方提出这个条件邀请你,而你现在的工资只是其中一个零头,你会选择什么?
2007年的一天,国内一家实力雄厚的企业派人找到邱坚,提出的条件就是这些。面对优厚待遇,家庭有些躁动了……妻子本有固定工作,只因他长年在外,为了照顾家庭,忍痛放弃了原有工作而在武汉打工;双方父母也觉得如能跳槽对后代教育环境会更好。但邱坚没有犹豫,拒绝了。
邱坚在“七一”那天公司演讲中提到此事,他说,是中冶南方这个舞台圆了他冷轧国产化的梦想;年轻人要想施展才华,须“知恩图报”。在陌生的环境,领导、同事不了解你,要从头做起,很可能你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了。他的父母都是湖南平江的农民,他们的兢兢业业,他们身上农民朴实的“报恩心”,让他在选择面前没有回头。
不久前,副总找他谈话,让他去做另外一个部门的负责人。邱坚拒绝了,他说,“技术人员生存的‘命根子’是技术,离开了一线去做‘官’,我的技术就都荒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