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二马》赏析

2020-06-18老舍

  老舍尝试使用全白话来写二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马》是老舍在英国留学时的一部短篇小说。这部小说里,老舍借鉴了英国当代作家的写作方法,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读了它们,不会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劣,我开始决定往“细”里写”。《二马》写的是马家父子为了继承兄弟的遗产,漂洋过海来到英国,经伊牧师介绍住在温都太太的家里。中国人多可怕呀!杀人放火带吸毒,天底下的坏事没他们不干的!带着对中国人的偏见,温都太太强烈反对,但最终由于马家父子多给房租,同意了他们的入住。慢慢的马家父子对温都太太和她的女儿分别产生了爱情,但由于种族和文化偏见,最终他们并没有走到一起。而马威最终悄然离开了伦敦。

  老马代表老一派的中国人,老马的描写有相当的成功:虽然他只代表了一种中国人,可是到底他是我所最熟识的;他不能普遍的代表老一辈的中国人,但我最熟识的老人确是他那个样子。他不好,也不怎么坏;他对过去的文化负责,所以自尊自傲,对将来他茫然,所以无从努力,也不想努力。他的希望是老年的舒服与有所依靠;若没有自己的子孙,世界是非常孤寂冷酷的。他背后有几千年的文化,面前只有个儿子。他不大爱思想,因为事事已有了准则。这使他很可爱,也很可恨;很安详,也很无聊。他依旧带着老市民的官本位思想,非常小声告诉别人去古董店里——因为觉得经商是不体面的事情。还有他经常做一些赔本买卖,将古董店的东西送人或者聊得来就可以少花一些钱,有力的批判了是从满清到现在一直沿习下来的这种腐朽且妄自尊大的思想。老舍用平实的白话及人物的日常生活状态,写出了中国人的愚昧、好面子、因循守旧等特点,是他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很好的揭示。

  老舍说“在写《二马》的时节,正赶上革命军北伐,我又远远的立在一旁,没机会参加。这两个大运动,我都立在外面,实在没有资格去描写比我小十岁的青年”。他所想描述的马威是一个有理想的青年,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放一边的那么一类年轻人。至于李子荣,就是马威这个人性格的补充,这两个人的个性是老舍心目中当时理想年轻人的状态。

  拉康在论述人的自我意识时提出了著名的“镜子理论”,即人是受镜子里的影像启发而开始认识到自身。“镜子理论”说明人的自我意识不自足时,必须借助于他人的眼光才能认识自己。在老舍看来,《二马》中先进的欧洲文化就如同一面镜子,一面照出守旧中国人老马的愚陋和麻木;一面照出年轻一代小马、李子荣的活力和生气。

  在老派中国市民马则仁眼中,英国文化是典型的异国文化。“异”有些是“异国风情”,“‘异’也表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地点等。”老马因袭着传统文化的重负,缺乏竞争意识,追求闲适生活。在他看来,英国人就是不懂得生活的乐趣,不近人情。小说中有一个细节也很能显示英国人与老马的区别。伊牧师劝老马写一本东西文化比较的书,老马回答说:“快50岁的人啦,还受那份累!”伊牧师听了很吃惊,很诚恳地对他说:“我的好朋友!你50啦?我60多了!萧伯纳70多了,还一个劲儿写书呢!我问你,你看见过几个英国老头子不做事?人到50就养老,世界上的事都交给谁做呀!”英国人的这种生活态度与他们激烈竞争的社会有关,也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浮士德、鲁滨逊等不断探索和追求为特征的文学形象就是欧洲文化性格的艺术反映。老舍正是通过中西国民的对比,揶揄中国人身上的弱点。

  李子荣和小马身上,全然不见老马身上的毛病,他们有欧洲文化中务实、认真、独立等特性。或者说,老舍心中的理想市民是以英国文化为参照的,是“英国化了的中国人”。李子荣的做事干练、忠于职守,热情诚恳,求实进取等文化品格,恰合老舍对英国人是“很好的公民式办事人”的认识。到上世纪30年代老舍所极力推崇的也仍是英国人的这种“公民式办事人”精神,“他们该办什么就办什么,不必你去套交情,他们不因私交而改变做事情应有的态度”,所以“你可以永远不与他们交朋友……但你一定拿他当个很好的公民或办事人”。这使老舍“不能不佩服他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老舍对老马的揶揄、对李子荣与小马的推崇,标准都来自欧洲文化这面镜子。

  同时老马也是爱这个国家的,伊牧师让老马写一本关于中国人的书,老马拒绝了,他不希望自己的民族受到别人的侮辱,这也是他的可爱之处。

  老舍最初写《二马》就是为了驳斥当时欧洲人把中国人写成“一种奇怪可笑的动物”。西方文学中的“中国想象”,特别是那种东方主义激发了老舍的创作冲动。他看到一些没钱到东方旅行的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到伦敦中国城找写小说、日记和新闻的材料,这些报道把中国人都写成“抽烟,私运武器,害死人后把尸首往床底下藏,强迫发生了关系妇女不问老少,和作一切至少该千刀万剐的事情的”。这些形象深入英国人内心。小说,戏剧,电影里都这么描述,让人们对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民族的人们感到害怕,老舍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让英国人重新看待中国人。

  文章里也强烈批判了英国人的殖民思想。文章中有一段话,“他真爱中国,半夜睡不着的时候,总是祷告上帝快快地叫中国变成英国的属国;他含着热泪告诉上帝:中国要不叫英国管起来,这群黄脸黑发的东西,怎么也升不了天堂。”由此可见,英国的殖民思想深入每一个英国人的内心。在他们看来,自己就是最高贵的种族,而其他种族国家的人就理所应当的来朝拜他们,来归顺他们。老舍对他们的批判是深刻的。

  老舍对于欧洲的文化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他既希望自己的国家可以文明到那个程度,另一方面,他对欧洲那种对中国的偏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充满了批判。

  《二马》中,充满了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通过中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事方式来看中西方的差异。西方人很务实,也很独立。温都太太已经年纪不小了,但是她不会闲下来,她每天都在忙忙碌碌。而老马则不一样,他继承了中国人传统的观念,年纪大些就应该由儿子来养老,而自己则是享受生活;温都太太和自己的女儿的账目都算的很清楚,而马家父子根本不算账,有时别人和老马要什么,他也会很慷慨大方的送给人家,这就是西方人的务实与中国人的好面子。

  《二马》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心里分析和描写工细,一改以往的文言与白话夹裹在一起的写作方法,只用一些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白话文字,描绘出白话的真正美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制而不雕琢。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同时又具有代表性。由于当时许多作品多是半百话半文言,而老舍又听取了友人白涤洲的意见,在《二马》中,老舍全文采用通篇白话,是当时的一个典范。老舍在创作《二马》时,开始尝试景物的描写,例如:

  园外没有什么人,园门还悄悄的关着。他折回到大桥上,扶着石栏,看着泰晤士河。河水灰汪汪的流着,岸上的老树全静悄悄的立着,看着河水的波动。树上只有几只小黑鸟,缩着脖儿,彼此唧咕,似乎是诉什么委屈呢。靠着岸拴着一溜小船,随着浪一起一落,有点像闲腻了,不得不一动不动似的…… 远处的灰云把河水、老树全合成一片灰雾,渺茫茫的似另一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一样灰淡惨苦,只是极远极远,不容易看清楚了。

  他还经常运用比喻的手法,如“她的举动像个小野猫儿,她的思想却像个死牛”这是用来描述温都太太的女儿;还有“他把她的手,一块儿棉花似的,放在他的唇边”……这些描写都十分贴近事实,容易想象,而且富有美感。

  老舍先生说由于他回国的原因,他便仓促完成了小说。“时候到了,我只写了那么多,马威逃走以后的事无论如何也赶不出来了,于是一狠心,就把腰眼当作了尾巴,硬行结束。”⑨但这仍是一篇比较成功的小说,引起人们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和如何振兴民族的思索。

【老舍的《二马》赏析】相关文章:

1.老舍《二马》的东方主义

2.从《二马》看老舍与东方主义

3.老舍杂文《我怎样写《二马》》

4.老舍小说《二马》中的中英爱情婚姻

5.老舍《二马》跨文化爱情对话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6.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

7.老舍《二马》简介及读后感

8.老舍的《猫》课文赏析

上一篇:老舍《二马》的东方主义下一篇:老舍小说《二马》改编成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