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禹锡《秋风引》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0-04-26刘禹锡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试题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风哪些特征?(2分) ▲

  2、后人为什么说孤客最先闻中最字用得好?请联系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作简要分析。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阅读答案

  1、(2分)答: 秋风刚至或萧索凄凉的特点。(学生用诗歌中的萧萧回答,也得分)

  2、(2分)答:表现了孤客对物候变化的敏感,写出了孤客羁旅漂泊思家念归的心情。

  3:同意。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

  【注释】

  ⑴至:到。

  ⑵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翻译】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孤客最先闻。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关于刘禹锡《秋风引》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1.秋风引全文赏析 刘禹锡

2.刘禹锡《秋风引》译文及全诗赏析

3.刘禹锡《秋风引》赏析

4.刘禹锡唐诗《秋风引》原文赏析

5.秋风引 刘禹锡

6.刘禹锡秋风引赏析

7.刘禹锡:秋风引原文注释及赏析

8.刘禹锡古诗《秋风引》的赏析

上一篇:刘禹锡:秋风引原文注释及赏析下一篇:《捕鱼谣》曹邺唐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