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中的宏观连贯

2020-08-18柳宗元

《江雪》中的宏观连贯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

  我国多数学者对《江雪》的研究主要从是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意境方面的分析,而有关《江雪》中的连贯问题,还很少有人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宏观连贯概论的界定,然后选择Campbell和张德禄宏观连贯中的体裁优先原则、意义一致性原则、相似性原则以及冲突原则四种原则对《江雪》中的宏观连贯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为人们今后对《江雪》的欣赏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路。

  1、引言

  自柳宗元的压卷之作《江雪》问世以来,引起了我国广大学者的关注,数百年来,久诵不衰。纵观各学者对其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大多学者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对《江雪》的意境方面进行分析,如纪永贵(2002)和李海林(2004)都从意境方面对其进行了赏析。但对关《江雪》中的连贯问题,则少有人提及。基于此,笔者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运用语言学家张德禄(2006(10):1)的宏观连贯原则对《江雪》中的宏观连贯进行分析研究。

  2.宏观连贯原则的界定

  连贯是什么? 韩礼德和哈桑 (1976:23) 是这样对其定义的:连贯包括两个方面,它既有语境的连贯也有自身的连贯,而且这两方面的连贯不仅在语域(register)上是一致的,而且是衔接的。英国修辞学家Brooks&Warren(1972:27)也认为连贯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语篇, 其中语篇里面的各个部分必须紧密粘连的。也就是说,连贯其实就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它存在于各语篇的各层次之间、各部分之间,然后构成一个整体, 这时的语篇才能是连贯的语篇。所谓宏观连贯指的是语言交际者对语篇的一种期待:一是对语篇总体(言语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一种期待;二是指语言交际者对语篇话语的连接规律的期待。Campbell(1995,转引自张德禄(2006(10):7)曾经对语篇宏观连贯的做过详细研究,总结出了其6种意义形式, 即宏观连贯原则:指称链贯穿全文原则,即意义一致性原则;相似性原则;相近性原则;强化原则;冲突原则和密度原则。后来张德禄(2006(10):8)根据Campbell的理论又总结了两种语篇连贯宏观原则:指称链贯穿全文的原则和体裁优先原则。

  3.文本分析

  3.1.体裁优先原则

  任何一个语篇都有一个或几个属于自己的体裁,也就是说任何语篇也必定都有一个属于它们自己的语义结构。而语篇体裁的宏观语义结构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建立于其他各种原则基础之上的,因为只有在体裁结构选择以后才能选择实现这些结构的模式,这种语篇构成现象称为体裁优先原则(转引自张德禄(2006(10):7)。为了实现自己的说话意图,在日常生活交际中,言语表达者必须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与自己的体裁样式来,否则他们的说话意图就会大打打折扣。而体裁结构本身是由我们社会的文化等因素确定的,已经融入我们的思维之中,成为固定的思维交际模式;它们是与我们的交际意图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为了实现我们的交际意图,当我们确定选定宏观体裁结构之前,我们还要选择表达内容,使语篇的整体意义与语篇的体裁结构相一致。

  《江雪》作为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表达其丰富的意象,就是扣住了其语篇体裁的特点。诗由四句话构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文缪缪二十字,但却是对体裁优先原则运用的典范,诗的前两句,共写了山、径、鸟、人踪四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并在这四种事物名称前后分别冠以千、万、绝、灭等修饰语来表现其各自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寒冷孤独的环境和氛围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随之,话锋一转, 江面上有一只小船,小船上有一个老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飘满雪花的江面上安静地钓鱼。这样,孤,独,蓑笠翁,寒江雪,相互映衬,白皑皑,冷清清幽孤寒之感油然而生。

  3.2. 意义一致性原则

  张德禄(2006:8)认为意义一致原则就是指任何一个语篇至少有一个衔接链贯穿全文,作为这个语篇主题的主要标志。可以说,在一个完整的语篇中, 为了能使语篇成为统一的逻辑主题,作者总会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语言来完成,这样也就总会有3-5条衔接链贯穿语篇的.始终,但这首诗歌由于体裁的特殊性,选择了一条隐性的衔接链。

  《江雪》中,作者使用了山、径、鸟、人踪、舟、钓、翁、江等八种指称不同事物的名词,这八种事物貌似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但事实上它们之间有一条隐性的衔接链,都是为突出“江”,突出“雪”服务的。“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这四个短语把一个寒冷的环境和孤独的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图画是: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小舟,舟上有一穿着蓑衣的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万籁无声;而渔翁的性格是如此清高,如此孤傲。

  上述意象的衔接,可以说是意义一致性原则的典范,使得整个叙述过程浑然一体。貌似杂乱无章的事物被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雪天垂钓旅图,并隐含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前途漫漫,世态炎凉,自身孤立无援。

  3.3.相似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相似性作为语篇连贯的特点之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有相似性,一个语篇才会形成一个统一的主题(Campbell, 转引自张德禄(2006(10):7), 它也是形成连贯语篇的主要意义组合方式之一。《江雪》的四句诗之间既有许多相似的意象表达:山、径、鸟、人踪、舟、钓、翁、江,这些人和景既有明显的深冬色彩,与作者内心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也有相通之处;同时,这些人和景之间也有相似的结构:山、径、鸟、人踪、舟、钓、翁、江,作者巧妙地运用名词的并列将其组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一幅雪天垂钓图;同时还给人以相似的视觉盛宴,而这些人和景之间表达的对称性也使得整个语篇部分与部分之间以相似性联系起来,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由诗文我们可知道当时作者写这首诗的自然环境,正是因为“千山”上是雪, “万径”上也是雪,可以说到处都是雪,这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到,渔翁的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肯定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雪”同这些景物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作者后来只写江,并用“寒江雪”这样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既然连江里都满是雪,这就把雪的大和厚的情形完全表达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而一个“寒”字,更是点明了寒冬的气候特征;同时诗人也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即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从而最终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衔接和统一。

  3.4. 冲突原则(the principle of conflict)

  冲突原则是语篇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冲突原则实际上是通过另外一种语义关系来发展语篇的手段:一方面它可以通过这个手段建立对比的发展方法, 使矛盾的双方共同发展来促进语篇整体的发展,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这个手段来形成转折, 引入新的次级主题, 扩展语篇的意义范围。

  《江雪》中,虽然说前面两句用 “千山”、“万径”是为了给后面两句中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的,可归根结底都是为渔翁作陪衬的。若没有“千山”、“万径”的衬托,“孤舟”和“独钓”也就没有什么感染力了,也就不能表达出渔翁的精神世界了。正是作者将“千山”、“万径”分别放在“鸟飞”、“人踪”的前面,并分别用一个“绝”和一个“灭”字来修饰,这就把一个我们最常见的动态场景变成了一个极端的寂静的、沉默的景象的一个静态场景。虽然后两句本来是一个静态的描写,可摆在这种寂静的、沉默的景象的一个静态场景中,反倒使整个画面上浮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并形成了一个我们不常见的一个动态场景。用“千山”、“万径”衬托“寒江”、“孤舟”,用“鸟飞绝”、“人踪灭”衬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从而在广阔、寂寥、清冷的画面上突出了“孤舟”“独钓”的“蓑笠翁”形象。全诗句句写景,合起来就是一幅雪景垂钓图,虽说前三句写雪景却不见“雪”字。待最后一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时,我们才知其实“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不休。否则,“千山”何故“鸟飞绝”?“万径”何故“人踪灭”?“孤舟”渔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4、总结

  近年来,广大中国学者从文学角度对《江雪》的意境方面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对其连贯的宏观分析。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 介绍了各学者对宏观连贯定义的界定,并指出Campbell和张德禄宏观连贯研究的8种原则,并选择其中的体裁优先原则、意义一致性原则、相似性原则以及冲突原则四种原则对《江雪》中的宏观连贯进行分析研究,力图为人们今后对《江雪》的欣赏提供更加丰富的思路。

【《江雪》中的宏观连贯】相关文章:

1.江雪

2.江雪 古诗

3.《江雪》 时空美

4.江雪古诗

5.江雪散文

6.江雪赏析

7.古诗江雪教案

8.古诗江雪全文

上一篇:用执笔造句下一篇:《句子》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