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祝福情节概括

2020-06-17鲁迅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鲁迅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鲁迅的祝福情节概括,欢迎阅读。

  鲁迅的祝福情节概括1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此文在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中,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鲁迅的祝福情节概括2

  在小说《祝福》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而鲁迅先生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因此,这一情节的背后必定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意。那么,这一情节的设置有哪些功能呢?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首先,这一情节是祥林嫂命运的又一次悲惨转折,并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

  阿毛被狼衔去,使得祥林嫂惟一的生命支柱轰然倒塌,仅有的一点希望也变成了绝望。而由于阿毛之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顺的贺家的人了,所以,“大伯来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又失去了惟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她对灵魂有无的疑问,除担心真有灵魂而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外,更为关注的是“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如果真有灵魂,到了阴间,她又可以见到她的阿毛了,这当然是祥林嫂求之不得的。可见,对灵魂的有无这一问题的答案的期待,祥林嫂本身又充满矛盾,而这一矛盾对祥林嫂来说又是致命性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情节催化了祥林嫂彻底绝望感的产生,也加速了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发生。

  第二,各种不同叙述视角的重复叙述,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同时也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

  在对“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情节的处理上,作者使用了不同叙述视角的重复叙述。先是卫老婆子的叙述,接着是祥林嫂自己的叙述,最后是鲁镇上听祥林嫂叙述故事的人打断祥林嫂的话进行的抢白。

  卫老婆子的叙述相对祥林嫂的叙述要简略得多,这是因为这一事件可以满足自己及别人的好奇心,因此有着强烈的叙述欲望;但毕竟事不关己,不必也不可能动情,也就不必也不会详细说来。

  而祥林嫂则是咀嚼这巨大痛苦的当事人,她的讲述是要释放自己巨大的痛苦,并力求博得别人的同情,从别人的同情中寻求一点点慰藉,因此,她的讲述就详细多了,但又由于这巨大痛苦的压抑,便欲说还休,因此,祥林嫂的叙述就成了概略叙述与详细叙述的交替过程。至于鲁镇的那些听众,他们本来就是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来赏鉴这一故事的,他们听祥林嫂的叙述并不是或不主要是出于对祥林嫂的同情,而是为了通过对别人的痛苦的玩味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点乐趣,调剂一下单调的生活而已。因此,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当祥林嫂的这一叙述不能调剂他们单调生活的时候,他们也便不再有听祥林嫂叙述的兴趣了,所以他们对祥林嫂的调侃,也便非常可以理解了。

  第三,侧面反映了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识,并揭示出性别压迫的残酷性

  一个人在悲苦的处境中是有着强烈的叙述欲望的,因为在叙述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缓解自己的痛苦。

  祥林嫂一生的悲苦可谓多矣,除了“阿毛被狼衔去”这一事件之外,被婆婆卖到贺家被迫改嫁,在鲁四老爷家连做一个奴隶的资格都没有,担心到阴间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等等,都是祥林嫂难以承受的悲苦之事。但通读《祝福》,我们却发现,祥林嫂向别人倾诉的只有“阿毛被狼衔去”这一件事,因为,在祥林嫂看来,只有“阿毛被狼衔去”一事不会被别人嗤笑,自己在这一件事上至多是失职,并没有过错,并没有违犯封建伦理道德之处,而其他的事就不一样了。一女不嫁二夫,向来是古之遗训,一旦违犯这一遗训,便会被人唾弃,哪怕并非自己之愿,并曾作过极大反抗,但只要结果没有改变,也仍然会被别人所鄙弃。

  因此,在鲁四老爷家失去了做一个合格奴隶的资格,到了阴间被两个丈夫锯成两半,也便都罪有应得,于是,尽管自己的内心由于这些事件而极端悲苦,但并没有了向别人倾诉的勇气与欲望,因为那样不仅不会缓解自己的痛苦,反而会在别人的嘲笑与鄙视中增添自己的痛苦。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识。

  但是,把这沉重的奴性意识归咎于祥林嫂自身是不公平的,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祥林嫂本身就是一个封建伦理纲常与性别压迫的受害者,她的奴性意识也是被长期浸染的结果。

  【相关阅读:《祝福》时空处理的意义

  1、增添情节的曲折,丰富小说的内容

  《祝福》并没有华彩的语言和离奇的情节,只是将人物所处的不同环境作为引发事件、建构人物关系、加强冲突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提及祥林嫂的娘家这一故事空间,是发人深省的。祥林嫂二十几岁嫁给比她小十岁的祥林,从这儿可见其娘家的家境,要么是没人了,要么是十分贫困。祥林嫂是半嫁半卖出来的,这为她的人生悲剧种下了祸根。孤苦伶仃的祥林嫂到了祥林家,上有严婆,下有小叔,在这一故事空间,若没有祥林的死,哪怕日子清苦些,还是可以混下去的,但对祥林嫂来说最重要的人物――丈夫死了,且自己也没生下一男半女,这就使得祥林嫂的处境有些尴尬了。这是情节的第一波澜处,也是以后一连串事件的起因。正因为这样,她婆婆会打起卖她的算盘。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祥林嫂不能忍受再嫁的耻辱,最终选择了出逃,这是情节的第二波澜处。在一到鲁镇这一故事空间,我们先为祥林嫂松了口气,因为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哪知婆婆打探到她的信息,把她绑架走了,更可恶的是可怜的祥林嫂自己挣的工钱一分没花,全给婆婆领走了。这是情节的第三波澜处。到贺老六家,安安静静拜堂也就罢了,可祥林嫂抱着死的决心,又嚎又骂,一头撞在香案上。这是情节的第四波澜处。接下来祥林嫂过上了普通老百姓幸福的生活,有夫有房有孩子,但随着贺老六的死,特别是阿毛的死,使祥林嫂的命运发生了逆转,又回到了祥林家一样的境遇,幸好上面没有婆婆,但房子却被大伯收走。这是情节的第五波澜处。如果说祥林嫂第一个丈夫的死,是她不幸的开始,那么,她第二个丈夫的死,儿子的死,就将一个旧世界的女性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二到鲁镇,饱受打击的祥林嫂,虽然遭受主人的嫌厌,但若没有柳妈的介入,日子还能多混几天,偏偏信了柳妈的话去捐了门槛,用光了积攒的工钱,却未能赎得自己再嫁的.罪,鲁家祭祀时还是不让她碰祭品,使得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了。我们也仿佛想见了她在所要存在的最后一个空间――地狱将要遭受怎样的折磨。生要遭受折磨,死总该解脱了吧,可祥林嫂至死都未能解脱。这是情节的第六波澜处,这也直接导致了祥林嫂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死在冰天雪地的结局。可见,伴随着祥林嫂出现的故事空间本身包含着曲折的情节,有着丰富的故事内容。作者如果按祥林嫂人生的发展轨迹来建构情节也不失为是一个波澜起伏催人泪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故事,但作者采取了倒叙的写法,这是引导学生探究的作文教学好课题。

  2、凸显小说的题旨,引发人们的深思

  为更好地凸显题旨,叙述者会根据故事空间对故事情节进行重新安排。小说在处理三个故事空间时,是以鲁镇为主,而在处理鲁镇空间时又着重描写了其中的祝福场景。小说题为“祝福”,文中一再提到鲁镇人的祝福情景。小说开始就呈现了鲁镇祝福前的一片喜庆景象,并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在“满天飞舞”的大雪和烟霭中“乱成一团糟”的“祝福”。接着写祥林嫂初到鲁家做工,“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准备祝福。祥林嫂二到鲁镇,描写“鲁镇永远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她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具。”这是文中第三处祝福前的场景描写。第四次是全文的结尾:“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光,接着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这是同小说开篇时“准备祝福”场景相呼应的。小说为了突出题旨,特地采取了倒叙手法。在鲁镇人即将祝福的喜庆时刻,而祥林嫂却惨死在冰天雪地里。人物的命运与祝福紧密联系,祝福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通过祥林嫂在祝福中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她的地位和命运的变化,向读者展示了祥林嫂是如何步步抗争,又步步走向死亡的。祥林嫂的惨死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作者将主人公安排在了“祝福”的特殊情境和鲁镇的主要空间里,强化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和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凸显了小说题旨。而作者为什么要采取虚实结合,详略交融的写法来处理故事空间,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的另一个作文教学好课题。

  综上所述,《祝福》小说的作者很好地处理了“故事空间”与“情节结构”的关系,在有限的文本中彰显了深刻的主题。我们从中看到“故事空间”不仅是虚构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发生地点,同时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一部作品通过谁的视角,采用什么样的话语来描述“故事空间”,不仅对小说情节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上一篇:鲁迅祝福的情节概括下一篇:鲁迅《祝福》情节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