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2019-02-01孟浩然

  王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一、 解题导入

  王老师以歌曲《送别》导入,一下子就将学生和在场的听课的老师带入了离别的情绪当中。接着王老师从诗题入手,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二、 指导朗读,初悟诗意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读出节奏,并归纳出古诗的节奏形式。接着图文结合,感悟诗歌的意境。在初步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后指导学生朗读。

  三、 品读诗句

  王老师在这一部分采取的是逐句品读的方式。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下面就谈谈我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诗意的生发

  第一,从已有感知入手,让学生读诗,再加上使用多媒体展示“烟花三月”、“古人惜别”、“孤帆远影”、“长江东去”等图片……那都是对诗歌意象的初步感悟。

  第二,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语,体会李白的心情。 “烟花三月”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如单按书上注释,理解显得表象。但老师这么一问,使得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更为多元,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从这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不仅仅停留在诗句字面意思理解上,更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去体味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感悟李白的不舍,抓住的意象是“孤帆”和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尽”与“不尽”的感知和想象,只有那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学生身在课堂,却在想象中移神诗境。

  二、意境的营造精彩

  第一,借助意象,延伸诗意。诗,是简单的语言承载了丰厚的语义。在教学中,陈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情境,将意象的理解和延伸开展得淋漓尽致,不但借助意象理解诗意,延伸了诗人的心境,而且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这就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堂中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船走远了,孟浩然离去了,这时李白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让我们再次吟酒作诗”,“祝你一路顺利”等。这份感情就像那滚滚的长江水流不断,象征着李白与孟浩然两人的难舍之情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让学生明了“长江水”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怅,象征着别情离伤。

  整节课下来,王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更加值得一提的便是她那丰富的评价语。她几乎做到了一生一评价,她的评价多样、中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激励性。总之,从她的课堂中,我收获良多。

上一篇:世间难遇一杜甫随笔下一篇:爱慕王维的N个理由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