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女儿把《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推荐给我,我一看也入了谜,爱不释手,有时甚至看个通宵。它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虽然我的家境好一些,但那时也是连窝窝头都吃不饱,因此忍不住想写点东西,算是对亲人的怀念、对童年伙伴的追忆吧!
《平凡的世界》反映了我国西北六七时年代农村的变化,同时给我们
展现了许许多多人与人之间友谊、亲情的感人故事。少平和金波是一对儿时伙伴,少平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金波每次回家就骑车带着少安,别人的自行车能骑两年,而金波的自行车一年就坏了,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算是家里的一大件了;乃至后来少平在黄原打工,每次到金波那,金波知道少安辛苦,吃不饱饭,金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上两碗鸡蛋面条,然后两人才交谈。这是多么伟大的友情啊!胜似亲情!
他们的经历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我是1969年出生在东北吉林省九台市桦树乡,书中的情景仿佛就在我身边,只是我和我的伙伴没有那么幸运,19xx年我家搬到九台县后,我和儿时伙伴就失去了联系,近三十年了没有见过面,但
儿时的情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都几乎没有作业,每天放学回家,都自觉地帮助家里干家务,打猪草、拾柴禾;但就是这样,每家每户还是缺吃少穿,我们家也不例外,经常是每顿饭都吃不饱,尤其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我的妈妈曾经由于饥饿而晕倒在田间。
从金波身上,我找回了儿时伙伴的影子。她们的小名叫大丫、大风,她们是姐妹俩,年龄和个子都比我大,当时我们经常一起打猪草、拾柴禾,每次姐妹俩从家里带吃的东西都会多带一份,尽管当时也许只是一个窝窝头,但对于一个饥饿的孩子,那印象是多么深刻呀!近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忘却了许多事,但这件事令我终生难忘!
我是哭着把这本书读完,书中许多人物让我倍感亲切,少安、秀莲(少安的妻子)及其的父母,尤其是少安。
他13岁就放弃学业,吃尽了苦头,一心想帮助父母供养弟弟妹妹上学,而且始终无怨无悔,不图回报。从他身上体现了兄长如父。
少安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姐,她身下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我排在老四,比我大十岁。虽然家境比少安要好一些,她读完了高中,但同样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肩负起了供养弟弟妹妹上学的重担。听妈妈讲,大姐小时候很懂事,还没有锅台高,就会帮助父母做饭了;她上高中时,每天往返上学,步行要走三十里路,早晨,天不亮就起床了,还要做好全家人的早饭(写到这里,我已经泣不成声)。
大姐出嫁时,由于我们都在上学,家里仍然很贫穷,为家里奉献了八年(从高中毕业至出嫁),却没有给自己准备任何嫁妆,我记得当时家里只买了两个所谓的皮箱、做了两双被褥,大姐却给弟弟妹妹每人买了一套衣服。
大姐结婚后,仍然继续帮助家里供养弟弟妹妹上学,每次弟弟妹妹寒暑假回家,临走时,大姐早已把准备好的生活费送来。等到弟弟妹妹都毕业了,成家乃至生孩,大姐仍然不忘准备一个大红包,下面是四个弟弟妹妹呀!记得小妹结婚时,我和二姐商量,不让大姐再表示了,我由于倒数第二小,我多出点,可大姐说:“就剩最后一个妹妹了,我和你们一块儿吧!”
等到大姐的女儿(楠楠)上大学时,大姐说:“楠楠上大学的学费,我已经准备好了,不用你们帮忙。”可她是怎么节省下来的呀!几年前,她还在穿带补丁的袜子。
毕业后,我们姊妹几个各奔东西,虽然聚会时或者打电话经常念叨大姐,但为她做的不多,现在我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这不仅仅是亲情,更多的是恩情!感谢路遥,《平凡的世界》唤醒了我沉醉的心灵,让我还有机会回报朋友、亲人、恩人!
(注:当时我家有八口人,有年迈的祖父,五个孩子及父母,父亲五七插队在外地,全家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及大姐身上。尽管我们毕业后有时打打电话,但都市紧张地工作氛围,似乎冲淡了朋友、亲人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