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读后感

2021-01-18琵琶行

琵琶行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琵琶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读后感1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乐府诗,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它记录了诗人在被贬时期偶遇琵琶女的故事与感受。我记得当时学习这篇诗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你们觉得,琵琶乐声该如何去描写,作者又会怎样描写琵琶乐声呢?我想了想,用诗句描写琴声,难度确实很大呀,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更多的描写听曲人欣赏乐曲的感受和对乐曲的称赞,来侧面的衬托表现琵琶乐声的优美动听。

  带着这种想法,我阅读了《琵琶行》,发现作者是选择了直接描写婉转动听的音乐,同时又不乏听曲人对乐声的感受,诗人对琵琶乐声的描写出神入化却又明了易懂,竟然非常有画面感,而后的阅读,也慢慢变成了欣赏和学习。

  比起诗人侧面衬托的描写,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简直是太简单了,诗人的侧面描写是贯穿全文的,有层次有结构去写的,整首诗的构思都让我叫绝,但其实诗人又像是单纯的记录和抒发感慨,这我也就不妄自揣测了,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诗的开头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诗人送客,心情沉闷抑郁,“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接下来就是自然而然的“移船相近邀相见”,让人叫好的一幕,便是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怯与神秘,也可以看出诗人对琵琶乐声的喜爱与执着邀请琵琶女的诚意,而后琵琶女弹奏,“东船西舫悄无言”,“满座重闻皆掩泣”,为何无言,而非称赞连连,为何掩泣,而非喜笑颜开,以我之见,琵琶乐声带来的应该是享受与欢乐,但是琵琶女满怀心事,听曲人亦感同身受之时,音乐仿佛不只是音乐,像是一种沟通感情的媒介,又像是一种共鸣的气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与琵琶女,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人,相逢时,一个怀才被贬壮志未酬,一个技艺高超却没有舞台,虽未曾相识,但却因境遇相同产生共鸣。我突然疑惑,是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让诗人如此陶醉,还是他们的惺惺相惜让音乐听起来更动人了。

  这首诗可以让我们欣赏到诗人对乐曲悠扬的精妙描写,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我似乎明白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很多人在困境中都会有这种感受吧,能有和他相同境遇的人的鼓励,共勉。就像诗人赠与琵琶女一首《琵琶行》,琵琶女送给诗人“凄凄不似向前声”的音乐,不禁让诗人“青衫湿”,虽有些夸张,但心中感情的强烈我们清晰可见。

  我还没有经历过作者这样的境遇,可能理解不深刻,但是《琵琶行》这首诗,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我虽然高中学过,并且学会了背诵,但我感觉它还有很多地方等着我去学习和感受。

琵琶行读后感2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琵琶行读后感。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左迁:指降职、贬官。湓浦口:湓水与长江的汇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声:首都长安的韵味,一方面指曲调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称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备酒宴。悯然,伤心的样子,读后感《琵琶行读后感》。恬然:安乐的样子。迁谪意:指被降职、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读者当然不会相信他。长句:指七言古诗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琵琶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1.《琵琶行》读后感

2.《琵琶行》的读后感

3.琵琶行读后感

4.白居易 琵琶行读后感

5.关于琵琶行的读后感

6.白居易琵琶行读后感

7.琵琶行读后感4篇

8.《琵琶行》读后感作文

9.琵琶行读后感1300字

上一篇:【荐】兰亭集序 / 兰亭序下一篇:【精】琵琶行原文及翻译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