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货工阅读及答案

2020-04-14其他类

  送货工

  孙道荣

  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

  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映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奔来跑去。

  我告诉他几幢几号,他用签字笔,在啤酒箱上刷刷地记着。真没想到,那几个字,被他写得如此灵润飘逸,我惊讶地看着他。他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说,年轻时瞎练过几天字。我冲他竖竖大拇指,那字写得确实漂亮,如今能写出这手字的人,不多了。

  刚走到楼下,他就骑着三轮车,也到了,三轮车上码着三箱啤酒,一袋米,还有一桶水,看样子,都是要送的货。我抢先一步,摁下了电梯,手挡住电梯门,等他。我们这幢楼,是小区里几幢小高层之一,装有电梯。他却冲我摆摆手,示意我先上,然后,扛起啤酒,径直朝楼梯走去。我喊他,有电梯啊。他扭回头说,一样,我走楼梯。说完,“噔噔噔”,向楼上走去。

  我摁了四层。电梯呼呼直上。纳闷,为什么他不肯乘电梯,却要扛着那么重的东西,走楼梯呢?真是个怪人。

  电梯到了四层。刚走出电梯,他也扛着啤酒,走上来了,嘴里微微地喘着粗气??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我摇摇头。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不乘电梯?他摘下肩膀上的毛巾,擦着汗,低声说,咱身上汗味重,乘电梯不好。我怔住了,这叫什么理由?没等我开口,他和我告别,那我去送别人家的货了。说着,转身从楼梯往下走,“噔噔噔”的脚步声,在楼梯间回荡。

  平时,在小区里散步的时候,经常能看见送货工奔跑着的身影。

  有一次,一帮人刚走进电梯,正在关着的电梯门,忽然又慢慢打开了,还有人要上电梯。原来是送货工,扛着一袋米,站在电梯门口。有人往里挪挪,给他腾出位置。他将米袋搬进电梯,对站在摁扭边的我说,麻烦帮我摁下12,谢谢啊。说完,转身向楼梯跑去。12层是最高层,看样子这袋米是要送到12层的,可他为什么自己不乘电梯,却让米乘电梯?电梯门慢慢关上了,身后有个女人忽然吸吸鼻子,嘀咕着:哼,连米袋上都留着一股汗馊味,难闻死了!很厌恶的语气。忽然隐约明白,那个送货工为什么不坐电梯了。

  到了四层,我走出电梯的时候,听到楼道里急促的“噔噔噔”的爬楼梯声,心里担心着,送货工能赶上电梯的速度吗?

  暑假的时候,送货工的三轮车后,忽然多出了一个八九岁大小的男孩,那是他留在农村老家的孩子。货多的时候,孩子跟在三轮车后面推,送完了货,小男孩就坐进三轮车里,送货工就骑得飞快,小男孩一路兴奋地惊叫着。有时候,到我们小高层送货的时候,送货工扛着货爬楼梯,小男孩则留在楼下,眼巴巴地盯着电梯口,可是,从来没有看见他坐过电梯。也许,是他的父亲叮嘱过他,他才一次次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整个夏天,经常能看到送货工父子,在小区里奔来跑去。有时候,也能够听到他们快乐的笑声。小男孩和小区的几个保安似乎混得特别熟,还有几个女清洁工,讲着和他们一样的方言,因此也显得特别亲热。

  我经常默默地注视着他们,想起我遥远的乡下老家。我知道,他们虽然来到了这座城市,却生活在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轨道上。

  (摘自2010年11月7日《南方日报》)

  1. 请结合原文分析:文中的送货工是个怎样的人?(4分)

  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文中对送货工进行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刻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 送货工宁可爬楼梯也不肯和小区居民们一起乘电梯,是因为有居民厌恶他身上那股难闻的汗馊味儿。

  C. 文中几次描写到送货工“噔噔噔”的脚步声,不仅前后照应,还能让人联想到送货工忙碌工作的情形。

  D. 从最后一段看,作者不仅关注送货工两父子,还关注和他们处境类似的农民工们。

  3. 请联系上下文和加点词语,从表达和效果两个角度品味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小男孩则留在楼下,眼巴巴地盯着电梯口,可是,从来没有看见他坐过电梯。

  4. 本文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1. 一是自尊自爱,从不愿汗馊味影响他人而不肯乘电梯、叮嘱儿子也不要乘电梯可见;二是勤劳,从几次“在小区里奔来跑去”、主动要求送货等可见;三是朴实,从衣着打扮和宁可扛着货物爬楼梯可见;四是乐观,从辛苦地劳动着还能有快乐的笑声可见。

  ,送货工 阅读答案

  2. B (并非居民厌恶使然,而是送货工自觉主动地不愿令人厌恶。)

  3. 示例:“眼巴巴地盯着”传神地写出送货工的儿子对电梯的格外向往,“从来没有”则以送货工对儿子要求的严格侧面写出他的自尊自爱。

  4. 同情和歌颂勤劳淳朴、自尊自爱的农民工们,谴责了鄙视农民工的行为,呼吁人们关注和尊重农民工们。

上一篇:秦岭阅读与答案下一篇:过万重山漫想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