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

2020-04-24其他类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 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 ,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A. 君不君则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参考答案:

  9.A

  10.C(①句是说《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11.C(《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12(9分)

  (1)(3分)答案: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而,如果1分 蒙,蒙受1分,大意1分)

  (2)(3分)答案: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未然,没有发生1分 状语后置1分 ,大意1分 )

  (3)(3分)答案: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不能使理想主张实现。(意,心中1分,通,使……实现1分,大意1分。)

上一篇:鲁迅《呐喊自序》课题下一篇: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初中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