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文丰碑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课文丰碑教学反思一:
深入文字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
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以将军的情绪变化作为教学的主线。在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后,在整个故事中寻找描写将军情绪变化的句子,由此了解将军由担心到生气,到愤怒,再到感动与自豪,最后担心变为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线条清晰了,学习的思路就清楚了:读将军的担心,了解红军队伍过雪山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读将军的的愤怒,体会军需处长在雪山的严寒中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读将军的感动,体会军需处长在面临死亡时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伟大精神,读将军的坚定,体会红军战士那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坚定信念。在这个过程中,读与悟,是学习的主要手段:从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课堂上孩子个个神情严肃,有一种灵魂洗礼的庄重。
理解“丰碑”这个词语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在朗读与感悟之后,学生的情感基础已经奠定,“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许多孩子都能从外在形象和思想品质两个层面来理解“丰碑”的含义。
课文丰碑教学反思二:
上《丰碑》一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生一个一个地交流,都是我准备范围内的,我显得不慌不忙。这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我一看,是一个爱表现自己而且经常出现错误的孩子,便另外叫了几个学生来交流,见交流得差不多了,我开始让同学总结。可我发现,这只小手一直举着,丝毫没有放下的意思,我不忍挫伤他的积极性。于是便叫了他,“我觉得课文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这一句,也体现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因为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他想抽支烟来取暖,他不是神仙,他是人,他也冷啊!可是从他冻僵时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足见他多么坚韧刚强,他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死亡泰然处之,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孩子一口气说完,如释重负地坐下了,其他学生不住地点头,我既惊喜,又愧疚。
反思这个过程,我差一点儿扼杀了一个闪光的思想,没想到他在阅读课文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我们都只注重分析将军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而对夹着旱烟这一环节没有去深层挖掘,而这位“经常出错”的孩子却说得如此精彩,而且是在那只小手一直执着地举着之后,才有了表现的机会。是啊,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心灵世界。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解读课文,用不同的语言诠释发现。我们应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个孩子的发现,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不要让未来的天才由于我们的粗鲁,失误而过早地夭折。
《丰碑》教学反思三:
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然而长征已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令其感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
一、形象对比,设疑激趣。
课始,先交流有关长征资料,在对长征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如果把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军队比作一个强悍的拳击手的话,那么小米加步枪的红军应该是什么呢?”
“红军只能算是弱小的儿童……”
“弱小的儿童靠什么打败拳击手,并最终夺取胜利的呢?”带着好奇学生进入初读。之后,学生感悟到:“靠的是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初读就能有这样全面而深刻的感悟,是因为“形象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而“设疑激趣”则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
二、品词品句,情感迁移。
“舍己为人,团结互助”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需要品味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镇定”和“安详”时,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镇定的反义词是什么?”
“慌张”。“军需处长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慌张?”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人在什么时候才安详?”
“在安全舒适的时候。”
接着引导体会寒冷的感觉:“面对死亡能够镇定而安详,而且前边还加了修饰词——”“十分。”学生反复朗读。
“那么军需处长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呢?”
“我年龄大了,让年轻人活着去打敌人。”
“看到战友们能活着到达陕北,消灭日本鬼子和国民反动派,我死了也心甘。”
……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感动!学生的朗读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强烈共鸣,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可以使弱小的红军战胜强大的敌人,今天如果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我们的学校会日益繁荣,我们的城市会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会日渐强大。莫说是小小的非典,就是整个世界也会向我中华民族顶礼膜拜!”
三、角色变换,升华主题。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我引导学生变换角色体会:“假如你是一位红军战士,看(听)到军需处长的故事,会怎么想?”
“有这样的军需处长,我们一定要爬过雪山,打败敌人,为他报仇!”
“军需处长是为我们而死的`,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决不辜负他的希望。”
……
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述,还是课下的写作练习,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儿童与70年前的红军战士的心相通了,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长征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课后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他就不成其为教育。”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课文丰碑教学反思三
我讲授的是《丰碑》一课,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位军需处长因穿着过于单薄而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是一篇传统课文,长征已年代久远,这使得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有很大距离感,因此在教学上就有很大难度。但我想这也正是一个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反思教学的良好契机,于是开始了认真钻研教材、潜心准备。
在教学中,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文本、感悟情感、体会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
1、牵一发而动全身,促学生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题《丰碑》,找出出现丰碑一词的段落,从而引出全文的关键句: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此时我请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很快,有的学生说:为什么称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丰碑不是高大的石碑吗?于是,这个问题就成为本节课阅读教学开展的主线激起了学生解疑的高潮。
2、精心设计语言文字训练,助学生深入文本: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感悟情感。例如:军长的情感变化是本课的重要线索,紧紧抓住军长的担忧——愤怒——敬佩——坚信这一线索进而层层深入地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其中文中前后出现了两个愣字,但却表示截然不同的含义。于是,我针对第一个愣字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先出示文中语句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请学生从给出的释义中选出恰当的解释进而理解军长当时的心情,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锤炼教师语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教学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最重要工具,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作为教学信息传递、反馈的主要媒介,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备课过程中,我不仅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而且认真备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引领学生走近那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进的红军队伍,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意志的考验,感受军需处长那为了革命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这对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格外重要的。
课后经过认真的反思,我认为课堂教学仍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高年级课文如何长文短教还需要不断钻研、历练:这篇课文中军长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重要线索,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课时,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感受军长由担忧、愤怒到敬佩、坚信这一情感变化。
2、虽然精心地设计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多种形式的朗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反映出了设计的不足以及对文本理解抓得不深。
在这次小组教学的准备、参与的过程中,自己更是得到了杨校长、朱琳老师、彭老师、孙老师、于老师的关心与帮助,使我受益非浅,欣喜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清晰地看到前进的方向。我会加倍努力,以学生为本,深挖教材,努力锤炼自身的基本功,使学生学有所成。
【课文丰碑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课文丰碑教学实录
2.《丰碑》课文
3.丰碑课文原文
4.《丰碑》课文原文
8.课文丰碑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