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教学要“读”出来
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朗读、诵记,丰富积累上。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诗中进行情感体验,接受熏陶,增强语感,提高品味。而诗是表达人类情感最好的语言方式,所以古诗教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读”。怎么个读法?我想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
(1)层层拔高的读。
《题临安邸》这首诗是本节课重点的教学内容,我分了五个步骤开展教学: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好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情感;五读,学会诵读。在课堂上,可以看到,在老师的步步引导下,学生朗读的水平在在逐层提高。
(2)文道合一的读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疏通诗意,体会诗人独特的情感。那么,如何将自己理解的内容和体验的情感表达出来?我尝试着将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巧妙地融入古诗的教学之中。不仅让学生读懂了什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读好这首古诗。“节奏”、“起伏”、“疏密”是朗读古诗的三个重要的要素,边读边引、边教边学,学生自然也就会读了。同样,在拓展阅读时,这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同样运用于《满江红》的朗读中。指导学生如此反复朗读吟咏,能进一步领略诗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3)回环往复的读
一首诗,越读越有味,这“味”不仅仅体现在“层层拔高的读”,“文道合一的读”,还体现在“回环往复的读”。当《题临安邸》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读出了情感,甚至也会吟诵了,再怎么读才更有味?那就是对比读。《满江红》同样是爱国诗词,却表达了和《题临安邸》那些权贵完全不同的政治态度。一边是岳飞将军的满腔激愤,一边是达官贵人的寻欢作乐,两者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学生的心情是复杂的。有一个学生这样说到:“我为岳飞将军鸣不平,岳飞将军在战场奋杀,哪些皇帝贵人们却在寻欢作乐,简直太令人气愤了。”学生的心中激起这样的情感的时候,再读《题临安邸》,对诗歌的意境把握又上升了一个层次。课堂最后,再读完南宋其他爱国诗句之后,配乐朗读《题临安邸》唤醒南宋王朝的这些达官贵人们,是一种感情的升华,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2。古诗教学要“整”进来
此“整”为整合之意。将什么整合进来?我认为:
(1)将已有旧知整合进来
因为本节课我将带着学生学习爱国诗词,所以在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背诵曾经学过的一首爱国诗《示儿》,并提问:学了这首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样,通过唤醒他们与这节课后面所学的《题临安邸》这首诗的相关知识经验,为他们扫清障碍,做好前提铺垫,以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古诗《题临安邸》的情境。
(2)将背景资料整合进来
儿童学习古诗相对于一般的课文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难进入古诗中的情境,所以教师要注意开发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在这节课中,我向学生介绍了南、北宋的历史,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湖的风景如此之美,诗人林升为什么还要发出“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感叹。
(3)将图片资料整合进来。
学生对“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话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他们简直就把杭州当作汴州。但是,为什么他们把杭州当作汴州?汴州是个什么样呢?这对学生来说,是个疑惑之处。在理解这句诗的时候,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到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杭州在这群贪图享乐的权贵们的手中,也将和汴州有着同样的命运。这样,对诗句的理解也就深了一个层次。
3。古诗教学要“展”开来
此“展”可解释为:
(1)拓展补充
我们语文课堂要体现“大语文”观,不仅将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的教学。我从不同体裁的角度选读了《满江红》这首词,从诗人的不同性别的角度选读了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从不同描写对象的角度选读了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些诗词虽有不同,但都表达出对南宋王朝担忧,都表达出满怀壮志的爱国热情。像这同时代、同主题的诗词,教学中拓展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网状”的积累模式,达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
(2)展开想象
学习古诗不能拘泥于逐词逐句地串讲直译,当学生已经初步疏通诗句之后,就应引导他们反复在朗读吟诵中,边读边想,展开想象,力求再现诗中的美妙场景和意境。《题临安邸》这首诗中,围绕“醉”字学生可以通过展开想象,丰富对“醉”的感悟。很可惜的是在课堂中我没能让学生去展开,只是如蜻蜓点水般请个别学生说,由此而体会诗人的“愤”,虽然学生也说了出来,但我感觉还没有真正地深入地领会透彻。
教学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说这节课是经过几次打磨,但终有不妥之处。如何在遵循学生阅读规律下,有效开展古诗阅读,是这次“雨花杯”赛课给我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比赛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收获别样的快乐。
【课文题临安邸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2.课文麋鹿课后反思
7.课文春笋课后反思
8.课文春酒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