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秋思阅读练习答案

2020-06-22其他类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闽中秋思》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 闽中秋思阅读练习答案,欢迎阅读。

  闽中秋思

  (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阅读练习一:

  不堪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阅读练习二: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两词用叠字,增强了韵律感,朗朗上口,余味无穷。(4分)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藉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得淋漓尽致。(4分)

  阅读练习三:

  (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中的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菊花经雨,滋润而艳丽。

  B.第二句中的弄字,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别有一番情致。

  C.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植物的描写,抓住了闽中秋天萧瑟多雨的特点。

  D.第三句诗人拓开一笔,将笔触由近处延伸到远处,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特点。

  (2)诗的最后一句是主旨所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1分)

  【答案】(1)C(2分) (2)思乡(或忧郁、忧伤) (1分)

  赏析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 闽中秋思阅读练习答案】相关文章:

1.《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2.《闽中秋思》赏析

3.《天净沙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4.秋思阅读答案

5.秋思赠远阅读练习

6.张籍《秋思》阅读答案

7.白居易《秋思》阅读答案

8.《秋思 张籍》阅读答案

上一篇:《秋思》阅读练习及答案下一篇:初中语文课文《逍遥游》原文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