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阅读答案

2020-07-03其他类

寻西山隐者不遇阅读答案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遇”,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B.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C.“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这里不是正面去写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D.“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作者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15.本诗最后两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很有深意,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14、A解析:“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理解错误。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

  【点睛】诗歌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5、“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2分)。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1分)诗人采用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调动知识储备,判断出用典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

  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一般有:直引前人语句;点化前人语句;引用神话传说;引用历史故事。

  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寻西山隐者不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寻西山隐者不遇》

2.唐诗寻西山隐者不遇

3.等 阅读答案

4.《等》阅读答案

5.《特质》阅读答案

6.书橱的阅读答案

7.春天的阅读答案

8.炭疽阅读答案

上一篇:课文《回家》的探究感悟下一篇:杜甫悲陈陶诗文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