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课后解读

2021-03-18其他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课后解读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一般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情感体验、突出学习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如课前自主预习、课上质疑、讨论交流、拓展探究,这是过程,也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力图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脱离文本;注重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同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写作手法值得探讨,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精神底子的好材料。

  【学生分析】

  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

  ⑴ 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⑵ 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选用高中生熟悉的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片断导入。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悲愤的气氛中,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二、文本解读与感情融合

  分别请小组代表,根据同学搜集相关资料,根据罗森塔尔参观顺序,到前面来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三、交流质疑,深入思考

  教师适当介绍背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谈收获

  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五、教师总结

  总结学习内容,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铁一中的这次做课要求体现的是新课改中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理念,而主动学习并提出问题恰恰是大多数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虽然新课改突出强调的是要改变教师一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却发现老师们如火如荼地搞改革,本来预想的此次课改的拥护者和最大受益者──学生却很难摆脱从小学就养成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过,这节课给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要求下,分组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在经历了这第一个也是基础性环节后,他们自然有感而发,不仅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还准确地把握了本文的主旨和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初步掌握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而且鉴赏分析文本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下面想简单谈谈本节课稍显不足的地方:

  1、本节课在教学设计环节上略有欠缺,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十分流畅,整体上给人一种平行感而不是应该具有的层层推进、引向深入的感觉。

  2、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老师协助解答并归纳的教课方法,其意图是好的,也取得一些效果,但总体上给人一种重点不突出、挖掘不够深入的感觉。老师是不是可以挑选出学生所提问题中和本课重点较为接近的一两个或两三个问题来引导大家进行深入讨论。

  比如,有学生问到“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这个奥斯维辛是指旧址还是指新的展览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可以借题发挥,激发起学生们的探索兴趣,掀起他们的情感波澜。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人和战俘的残忍和灭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斯维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注意为什么本文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它的特别之处在哪里?老师可以结合课文与学生一同找出课文中体现主观性叙述的词句,归结出本篇新闻的独特性──主观性。而这一新闻的写作形式正是承载其情感态度的最佳方式,非常好的体现了本篇新闻的新闻价值,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可以提示同学们在自己的新闻写作中注意采用,这就是工具性目标的一个主要体现。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正是这堂课给予我这么多的经验,正是课后讨论给予我这么多的启发,对于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来说真的是收获良多。

  今天来到扶轮中学,和老师们交流学习新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以二战德国屠杀犹太人为背景,有很深厚的历史积淀,几百万人的亡魂为本文注入了强烈的情感。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两者并重,这位老师很注意对学生情感的启发,让学生学习本课后,产生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另外,新课程改革注意学生主体作用,本课中,学生以组交流很多,尤其是同学自己动手找图片,展示,解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主动搜寻材料,会让学生学后印象深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课后解读】相关文章:

1.课文离骚解读

2.伤仲永课文解读

3.《报任安书》的课文解读

4.课文《采薇》解读

5.关于猫课文解读

6.口技课文解读与利用

7.《论趣》课文解读

8.采薇课文解读

上一篇:关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下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