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劝学》学案

2020-04-26劝学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整理快来《劝学》学案,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帮助!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能够基本辨别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探讨论证效果。

  【知识导学】、【基础演练】

  参见《卓越新方案》44-45页内容,完成相关内容。

  【知识链接】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而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全文,疏通文意,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喻证法的使用。

  【合作探究】

  一、 熟读全文,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学不可以已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 意义 说明道理,运用 五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提高自己 、 改变自己 、 ,第三段从学习的 作用 说明道理,运用 六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弥补不足 、 、 ,第四段从学习的 态度和方法 说明道理,运用 十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积累 、 恒心 、 专心 。

  二、鉴赏技巧,融会贯通

  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请找出相关语句并翻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深入文本,鉴赏技巧,探究主旨

  1、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

  答案: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

  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具体分析如下:

  (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①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②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2)设喻方式灵活多样。①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②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③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孔子说“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上一篇:《劝学》优质学案下一篇:《蝶恋花 桐叶晨飘蛩夜语》的阅读答案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