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弥留之际散文

2019-02-20散文

  在我的印象中,苏州没有几家书店,小巷深处,旧书店倒是有一些,不过里面大多出一售一些盗版书,真正的“旧书”没有几本。不排除一些图个“高风亮节”的雅士,寻块四尺见方之地,卖起自家珍藏的旧书来,何以称他们高风亮节呢?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他们,也不为十来块轻易抛售自己视如珍宝的爱书,反正,你爱买不买,哪怕今日三餐不济,鄙人也不会少一分钱卖给你。

  好几年前,我家附近有家规模不小的书店,我经常会去那里买一些工具书,余光扫一下角落里,文学区还是很明朗的,地方也宽敞,总是有好几个好学的青年在那儿忘情阅读。说来也真是悲哀,那家书店是我们区仅有的一家,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改成餐馆了,于是我就在心里揣测,餐饮,文化也许本身就是一家吧,不是现在有很多“餐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吗?

  “勤学书馆”改成了“王府菜馆”,书童,便直接升级成王一爷了,两者一酸,一贵,倒是来的微妙。可是,新华书店之堕一落,就令人不太好想了。

  我平时习惯在网上购书,因为价格实惠,品种也齐全。那日,鬼使神差地,心血来一潮地去了位于闹市区最繁华的观前街上的新华书店。进门,一股书香气着实让我沉醉了一阵子,新华书店不愧包揽了全世界的名著与经典,就连空气中都渗透着文化的气息。

  我正好要买一本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于是便朝文学区寻去。文学区在一个角落里,要进入散文区,需要经过一大片畅销书区,花花绿绿的琳琅繁多的封面充斥着满目,读客们把通道挤得水泄不通。正如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挤进散文区,确乎是空荡荡的,空气仿佛也还原到了这里本身应有的味道,与外头的人头攒动相比,还真有几分世外桃源之境。

  散文区里,也有那么几个人是被前方的畅销书区挤出来的,星散在书柜的边缘,以及阴凉的地上。有一位约摸三十岁左右的男士正在书架前焦虑地寻找着什么,脑袋上下左右,划了个“十字”,嘴里不停地发着啧啧的不满的声音,我见他着急,便询问有什么可以帮忙,他说要找汪国真的诗集,我告诉他应该去现代诗的区域找,他却回答我,找了整栋楼都没有发现一本中国人写的现代诗集!

  中外散文的分门别类还是比较清晰的,我迅速扫了一眼高大的散文书架,并没有发现“钱钟书”的字样的书籍,再上下扫视一遍,仍旧没有,再细查一遍,确实没有钱先生的散文集。不知道这与钱先生向来行一事低调有没有关联呢?

  除了现代知名作家,比如余华,铁凝,余秋雨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新派作家的散文集,五四时期作家的书目少之甚少,鲁迅和茅盾,鉴于有两个文学大奖是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因此“幸免遇难”,为了昭示国人发扬文学的传统,因而把他们两放在了书架的最高处。

  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被读者的误放,老舍的短篇小说集竟放在了一旁的“综合区”,但又不像是读者有误,因为那小说区里根本就寻不到老舍的影子。徐志摩,郁达夫被挤到了一个刁钻的角落里。一个女孩捧着一本现代言情小说坐在书柜的边缘,看得吱吱地傻笑,我示意她让一让,因为她那肥硕的个头挡住了一半个书柜。

  她真是会享受的,许是书籍垫在一臀一部,较为软和吧。刚才她坐过的位置,叠着三本张爱玲的书,依次是:《小一团一圆》,《流言》和《红楼梦魇》,当我打开第一本《小一团一圆》时,一股浓烈的只有旧书才有的纸霉气,扑进我的鼻腔,她显然已经发霉了,因为无人“垂赏”。如果她的封面不是因了人们的一臀一部的轮流擦一拭,可能,已经积了几层灰了吧。偌大个书店,几百个书架,难道就没有一个让这位仙逝的才女的容身之处?

  果真没有,我实在没有办法在被塞得满满的书柜里,嵌进去一本书,哪怕是一张纸;应该有的,只要活着的“名家”们,稍微拿掉几本重复得晃眼的占着书架的“名作”,便能腾出地方了。

  苏州人爱赶时髦,因此老舍的被“综合”,徐志摩和郁达夫被挤兑,钱钟书的失落,张爱玲的无处容身以及发霉便都好解释了。可是,一位如假包换的苏州老乡,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左手写散文,右手写小说,他的书却是一本都没有上架,是紧俏缺货?还是忘了上架?抑或根本没有上架的价值?

  我问一位年轻的女营业员,为什么没有叶圣陶的书,她用带着苏州口音的普通话回答道:“叶圣陶是谁?我们新华书店只卖名人的书的。”

  看来,叶先生,您真的已经死了,死在苏州人的心中了。

上一篇:小院记番薯散文下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