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绿更忆插柳人散文

2019-11-18散文

  2002年8月6日,垦区著名诗人李吉忠在青岛仙逝。当我把这消息告诉江柳文学社的社员时,大家无不悲痛万分,于是,我们便凑在一起情不自禁地议起这个创办文学社的人。

  提起勤得利农场江柳文学社,在垦区算是小有名气,目前活跃在垦区的创作骨干周玉玲、曹华、陈彦彬、贺俊利、高绪波等,都曾是我们文学社的一员。据不完全统计,自1981年成立文学社至今,先后有80余人在垦区内外报刊发表小说115篇,散文224篇,诗歌300余首。2002年《北大荒文学》杂志第6期刊发的“建三江文学作品专辑”中,17位作者里,有12位曾是江柳文学社的社员。由于文学社的成绩显著,1991年9月12日,我作为垦区唯一的文学社团代表,参加了省作协在东宁县召开的“全省业余文学创作骨干座谈会”,我在会上交流的事迹材料,被作为典型材料刊登在省作协主办的《创作通讯》上(1991年增刊)。江柳文学社能取得这些成绩,应归功于李吉忠。

  在江柳文学社成立之前,我场能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的人廖廖无几,但爱好文学创作的却大有人在。后来由李吉忠同志发起,要成立一个文学社团,活跃农场的文学创作。在农场宣传部和场工会的支持下,1981年春天,终于召开了江柳文学社成立会议。当时只有社员11人,分两个创作组,我负责小说、散文组,李吉忠负责诗歌组。文学爱好者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组织,情绪都很高。当时李吉忠在组织部工作,利用工作之便,经常与社员沟通情况,出点子,改稿子,很快涌现出张元海、王文生、王玺昌、赵云龙、高绪波等早期创作骨干。为了更好地培养创作队伍,及时发现新苗,1984年1月,在时任农场宣传部部长李吉忠倡议下,在农场广播站办了一个“文学之窗”节目,专门播农场业余作者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那时 我已调到农场机关工作,由我担任这个节目的业余编辑。消息发出后,来稿十分踊跃,李吉忠虽然是部长,工作很忙,有时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编辑,有些诗稿,他还亲自动笔修改,或找作者面谈。作者的稿子,经过我们的帮助,在节目中播出后,受到极大鼓舞,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一批批创作骨干,就是从我场这块小小的园地起步,走向了垦区。更加可喜的是,我们从这块园地里,还发现和培养起一批文学新苗,像宋庆武、李晓红、祝令俭、李江影等,还没迈出校门,就在垦区内外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有的后来成为垦区的文学创作骨干。

  为了培养出较高水平的创作队伍,李吉忠堪称有心人,他经常见缝插针,利用“外援”培养自己的队伍。1984年中国作家采访团来我场访问时,李吉忠得到消息后,作家们还没有到场,他就把文学社员们召集到场部等候了。作家们一到,他就提出要求,请他们为我们讲课。面对既成事实,作家们只好客随主便了。结果,有5名作家为我们讲了4小时的课,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和社员们一起开了座谈会。还有一次,一位北京市的作家来农场采访,到宣传部联系时,李吉忠一看来了位作家,二话没说,就要求人家为我们讲课,等第二天上班时,文学社30多名社员,早早就坐进了会议室。那位作家见了这个场面,大有天涯海角遇知音的感受,原定只讲一上午,结果一高兴,整整为我们讲了一天的课。

  此外,他还利用当宣传部长的便利条件,请示场领导批准,请报刊编辑来农场办文学创作班,此举更使我们受益匪浅。每次办班前,都提前向社员打招呼,准备稿子。初稿经审阅后,时机成熟了,再邀请编辑老师来场。第一次为我们办班的是农垦日报社副刊编辑王秋德。办班几天就组了一个专版的稿子还绰绰有余。《北大荒文学》编辑部,曾三进我场办班,三次办班为我们在刊物上发了三个小专辑,许多从没写出作品的社员在编辑老师当面指点下,也都创作出较好的作品来。尽管后来李吉忠同志身任农场党委副书记要职,可他对江柳文学社的关怀支持,一如既往。就这样,勤得利这棵稚嫩的江柳,逐渐枝繁叶茂起来。可是,江柳正绿,插柳人李吉忠却悄然离去,思来令人痛苦。

  李吉忠一生创作颇丰,除发表了近200首诗作,还以“李牧”为笔名发了几篇小说及文学评论文章。1995年他创办的《我.种子梦幻》一诗,不仅荣获《人民文学》培训部举办的“九十年代文学艺术新作大展”优秀作品奖,而且还被贵州博雅苑陈列馆收藏。他留给我们的最后遗作———《五月新娘》一诗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你的等待终成燃竹/蓝色的响声在轿前弥散/所有挂满鲜花的时间/都光彩照人”。可以说,诗人的最后绝唱,也正是他人生的写照。

上一篇:妈妈,祝您生日快乐散文下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