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竹笋,小孤山散文

2019-12-31散文

  从九江市乘船顺流而下九十八公里,至江西省彭泽县与安徽省无为县交壤的长江江心,周边一马平川,唯有一笋状山峰映入眼帘。只见它江心拔起,直插云天,这就是著名的“江心竹笋”---小孤山。

  小孤山自古就是“控吴(国)头楚(国)尾,屏障于川、汉、湘、赣诸水”。上游矶峭水涌,浊浪排空;下游烟波浩渺,水平如镜。由于她山水相依,得天独厚,因此古往今来吸引了不知多少游人墨客!苏东坡、王安石、王守仁等都为它写下了动人的诗篇;曾经当过彭泽县令的陶渊明,更常常在这里流连忘返;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对它尤其赞不绝口:“凡江中独山,如金、焦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不可与小孤山比,自数十里望之,碧峰饞(chan)然孤起”,而且,“越近越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与江南岸的澎浪矶(又名彭郎矶)相对,至今还流传着“小姑娘彭郎”的故事。“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这首诗就是苏东坡当年根据民间故事写成的。相传很久以前,福建莆田县一位名叫林小姑的姑娘从小随父母移居到江西彭泽县一个乡村,村庄上有一个名叫彭郎的后生与她十分相爱。不久,这里遭受兵祸。林小姑父母于兵荒马乱中相继丧命。林小姑成了孤女,到处飘流,后来被一个叫道德真君的道人收养为徒,带到四川峨眉山上清观学道。一日,林小姑入山采药,不慎跌入悬岩,幸好被一樵夫相救。这樵夫不是别人,正是彭郎。恋人相见,难舍难分。自此,他俩避开真君常来常往。天长日久,终被真君察觉,并以“触犯教规”为由,将林小姑禁锢禅房,迫使林小姑与彭郎再也不能见面。对于这一对年轻人的遭遇,观中有个道童十分同情。有一天,道童趁真君去龙虎山与其好友张天师相会的机会,将禅房打开,并偷出真君能带人飞行的宝伞送给林小姑夫妇,叫他们一同撑宝伞逃至远方。林小姑夫妇按照道童的吩咐。撑开宝伞,腾空而去。真君从龙虎山回观,发现宝伞不在,林小姑也已离去,知道事情不妙,于是求助于张天师。张天师放出飞剑,飞剑在今天小孤山处追上了林小姑夫妇,并将宝伞劈为两半,彭郎和林小姑各抓半边伞堕入长江南北,化为今天的彭郎矶与和小姑山。后来因为彭郎矶下浪涛汹涌,又称为“澎浪矶”;又因小姑山孤峰独立,名为小孤山。

  小孤山陡如刀削,只北麓有一个工砌成的石阶通向山门。登上山门,但见“启秀寺”三个大字横贯门楼;另有石壁上嵌刻的撒金直匾一块,匾曰“灵照江屿”。此系明太祖朱元璋所题。据传当年朱元璋攻打陈友谅,一次夜间水战兵败,在追兵紧逼而又迷失航向的危急关头,忽有两盏红灯引路,全军才免于覆没。后来朱元璋得知是小孤山上的灯火,感激不尽,认为这是神明显灵,故题词于此。从山门乘兴继续攀登,穿过一道人工石窟,便到了倚山建筑的“启秀寺”。进了寺门,即是正殿。正殿面对大江,共有五层,倚立悬岩,顺山势层叠而上,层层建造各异,画廊、朱柱、飞檐、白璧,古色古香。各种泥塑的佛像,如小姑娘娘、观音、罗汉等等,无不栩栩如生。殿门两侧书有一副对联:“碧汉空中悬古寺,白云堆里响残钟。”看了这幅对联,再仰望头上蓝天,俯视山下平地,用手摸一摸眼前悠悠白云,游人便会感到这幅对联并没有夸张,启秀寺真好像碧空高悬。

  游完启秀寺,穿过一道铁门,便到山巅梳妆台。这是传说中小姑娘梳头打扮的地方。亭身不大,但建筑雅致、美观,又有古木、翠竹相映,加上浓厚的神话色彩,对游人颇具魔力。梳妆亭对面,一江之隔,便是彭郎矶。“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能语。”游人到这里,看到这一对被大江隔开的“夫妻”,心中无不发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步出梳妆亭,沿着回廊右拐,悬岩尽处立着一块石碑,这是记录小孤山传奇般故事的地方。一看碑文,如观全山。环顾四周,峭壁傲石上又有许多历代名人的石刻,或题字,或撰文,或赋诗,这使本来就十分美丽的小孤山,更具诗情画意。

  “风浪如许相冲激,天柱迄今无改移。”小孤山上的古迹虽然多有损坏,但这个“江心竹笋”却巍然不动,屹立苍穹,与大江同在。凡是到此一游的游客,多想在山上住上一宿,与小姑“温柔甜梦”!

  注:原文刊登:全国公安文联、湖北省公安厅、监管总队、长航公安局芜湖分局主页

上一篇:英皇晴子散文下一篇:关于童年的年味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