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清代女诗人陈枕云的散文

2020-04-23散文

  大方陈世彬的妹妹,贵州才女。陈世彬(1827~1878),字适均,博学能文,善书法,名重一时,曾任四川广安知府,与丁宫保熟识,著有《一叶山房文集》等。

  陈枕云工诗善画,与当时的才女周婉如齐名,并称“贵州两絮才”,诗作达数百首,但因战乱散失,今仅存99首,合辑为《滴碎愁心集》,以其诗句“那堪一夜芭蕉雨,滴碎愁心泪未收”命名。

  她年轻时许配给织金谌氏,未婚夫与她的哥哥陈世彬是同学,她也常常随哥哥学习,可以说是同学相识,可惜未婚而先亡,从此她终身未嫁。一生随哥哥外出工作,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她的诗歌始终带着伤感的哀愁,幽情显志,怅然愁绪充注其间,可窥见其对身世和时代的无奈,正可谓红颜簿命,令人扼腕叹息。

  关于陈枕云诗集的一些说明

  一《〈滴翠愁心集〉后记》(原文)

  大方晚清诗词宝库中,当女诗人的作品集——周婉如的《吟秋山馆诗词钞》公开出版后,在大方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都希望她的诗友——大方另一位女诗人陈枕云的诗《滴碎愁心集》能够得以问世。但因诗稿零散流落民间多年,一时难以收齐,故仅是希望而已。

  在为《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奢香故里》卷的撰稿中,大方县文联副主席高致贤搜集到陈枕云的不少诗集注1。文章引起毕节地区乌蒙诗刊编辑部的高度重视,并动议出书。他们的动议得到地委宣传部、毕节报社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亲自出面筹集资金,得到地区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为诗集出版打下了物质基础。随即成立编委会:由老同志李登峰和地委宣传部长龙廷华、毕节报社总编刘衍奎出任编委主任,副教授盛郁文执行编辑,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周祖宣为诗集作序并题写书名。

  诗人离世将近一个世纪,诗集能够得以出版,还有赖于陈枕云的族裔和大方一批有心人的大力支持。陈祖皋、周泮远夫妇首先送来陈枕云的一些遗诗,后又得到陈祖彭、陈君述和陈祖若从大方党史研究室高祥勋处抄来的一批诗稿,再经陈祖彭、陈君述的一番校正、抄录,终得今日出版的稿本。

  本诗集的出版还得到不少同仁的关心,这里一并致谢。但因诗稿年久散失,遗珠难免,加之编辑古诗困难较多,不当之处所难免,望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高致贤补注1:此后记由我写,我先从陈氏家族陈祖皋家得到陈枕云的一些零散诗篇,而后顺藤摸瓜,才从高祥勋那里得到较多诗稿。我整理复写后,并分别送到《毕节日报》和毕节地诗词楹联学会编辑部。

  二《序》(原文)

  周祖宣

  中共毕节地委宣传部、毕节报社、毕节地区乌蒙诗社整理编辑的晚清黔西北女诗人陈枕云诗作《滴碎愁心集》一书即将付梓,编委要我作序。联想到众多的有识之士正在不辞辛劳地挖掘整理我区文化遗产,为是书作序似应义不容辞。怎奈诗人早年作古,今人对其人其事知之不多,笔者深感力不从心,勉为其难。

  据资料记载:陈枕云,女,贵州省大定(今大方县)人,生卒时间约为1829——1910年补注1,自幼聪慧好学,工书画,擅诗词,早年许配平远州(今织金县)秀才熊注2皆模为妻,不幸未婚夫英年早逝而终身未嫁。陈枕云生活在晚清时期的书香之家,其兄陈世彬在四川任知州时,曾随兄游蜀,常与当地诗友唱和,时人为之赞叹不已。后因兄死回归故里,家道衰落,诗人“自笑生涯薄,频亏十指劳”,以女红维持生计。

  诗人的一生,大多在孤苦、凄凉的岁月中度过,悒郁、幽怨、惆怅心境常左右其创作情绪。青年的孤独、中年的暗淡、晚年的凄苦,构成了她生活画卷上的主色调。她在诗中尽情地抒发了落寞的心绪和不尽的哀愁,以细腻的笔触、婉丽凄清的语言表现丰富多姿的内心世界。在她的笔下,虽然很少直书当时的社会现实,但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或隐或现、或浓或淡地注入了她的生活内容、时代意识、价值观念、人生见解、思想倾向和美学品格。她抒的情、写的恨总是循着自身所处的历史轨迹,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社会的烙印。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末期的弱女子,纵然对美好的生活怀着憧憬和追求,到头来只留下一曲曲哀婉悱恻的悲歌,令人伤怀,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固然,陈枕云的悲剧与其家境、经历、个性有关,但应该说作为三者背景的大时代才是造成悲剧的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悲剧正是历史的悲剧,她的形象是中国封建社会无数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不幸妇女的缩影。

  陈枕云一生作诗数百首,据说皆因身无直系后裔,被其家族后裔传抄下来的仅百余首。因其遗作凄凉婉转、哀痛泣人,后人依“滴碎愁心泪未收”诗句,将九十九首手抄诗稿汇编成册,取名《滴碎愁心集》。此书是黔西北诗苑近年继周婉如的《吟秋山馆诗词钞》后推出的又一清人诗集。周婉如与陈枕云同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女诗人,且往来酬唱不绝,私交甚厚。遥想当年,两位不让须眉的女诗人在黔西北文艺百花园中熠熠生辉,活跃于诗坛、画坛,令人侧目,引人惊叹。如今,她们早已跟着时代的变迁,带着封建社会造成的不幸与哀怨悄然而逝。所幸的是诗人用血和泪凝结而成的部分诗作留给了后人,成为黔西北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黔西北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开启了封闭的大门,正以其雄奇迷人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隽永典雅的民族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步伐,引起人们的惊羡瞩目。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借鉴传统的表现艺术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对于宣传毕节,让外界更多地认识毕节,无疑都是极有意义的工作。

  在今年十月召开的毕节地区诗词楹联学会、乌蒙诗社年会上,学者们把我区前人留下的诗、词、曲、联佳品称作“沧海遗珠”。是的,地处滇、黔、川三省结合部的毕节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数千年形成的文化艺术海洋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奇珍异宝,我们收集整理文化遗产任重道远。仅此而言,《吟秋山馆诗词钞》的出版是可喜的,《滴碎愁心集》的出版是可喜的。

  高致贤补注1:陈枕云的生卒年月未找到历史记载,陈氏原谱书上也没有。我根据其兄年龄和她与同时代的大方诗人唱名诗词以及她从四川扶兄灵柩回方等文字中分析论证,且得到陈祖彭(大方县报首任编辑、古诗词行家)认可。但还是在前边加上“约为”,未作肯定。可后面之人就以肯定之意来写,这有欠科学依据。

  高致贤补注2:陈枕云的未婚夫名为谌皆模,序言中错写为熊皆模。这一错误与我有关。序言由我提供题材和初稿,因我字迹尚欠工整,致使我的老同学周祖宣修正定稿时,误将“谌”字认成“熊”。

  三《〈滴碎愁心集〉(原)序》

  民国·陈婧德(女)

  呜呼!孰谓山川灵淑之气,惟萃于中州而独钟于男子乎?舍人产自犍为,尹珍生于母仪;大姑曾为女师,若昭实尚宫,则才固未尝择地择人也。即吾定处万山之冲,夙称僻陋。而如刘大令之恬逸,章侍读之锦丽,视通都俊彥,何多让焉。至吾曾祖姑枕云则才节并峙,尤为难也。姑,吾叔高祖性禾公女,吾叔曾祖藻洲公妹。幼即聪慧,能读善解,长工诗善画,精女红。字织金谌氏,未嫁而婿卒,遂以女守贞,乡傥咸钦崇焉。时清咸同之交,兵戈四起,战事不息,姑乃随兄入蜀,内悲身家,外感世路,既深历穷愁以苦其思,复广览山川以作其气。于是悲感百出,忧怨横生,皆一一以诗发之。故其诗凄凉婉转,哀痛泣人,有不忍卒读者。兰成身世,少陵君国,有激斯兴,固无以异。夫滇之山蕴玉,蜀之水含金,是皆山川灵淑之所凝孕。吾定龙山东峙,渌水西流,苍苍泱泱,其有所钟宜也,而谓独于男子可乎?姑诗曾手录为一卷,仲兄求得其稿,稍加删削,编次为集,名曰《滴碎愁心》,盖取诗中“滴碎愁心泪未收”句为志哀耳。既成,以序为命。婧德虽甫学为文,然不敢辞,亦不获辞,乃推阐山川灵淑之不异,男女钟赋之原同,以为序焉。并昭吾女界之作者。

  民国六年丁已孟冬月侄曾孙婧德再拜谨书

上一篇:书楼里的那盏孤灯散文下一篇:建安文坛的女诗人蔡琰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