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不走的情绪经典散文

2020-04-24散文

  自序:从2013年1月9日开始的一个连续笔记,记录生活在乡村的故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1

  下午,去家访,走了来回15里山路。疲倦没有,但心底的震撼却久久难以平息。

  沿着乡村公路顺着山势的高低起伏移步换景,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景象:在竹林掩映其间是白墙灰瓦,间或挂红的果实正以极度的热情吸引所有行者的注目,太阳正以温画笔将我们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投影在干净整洁的路面,偶尔一阵从山凹峡口吹来的寒风似乎在提醒我们此刻正是寒冬季节。山间所有的空地上面都是整整齐齐的田地,除开间种闲置的土地上面满是枯黄的杂草之外,其他的田地上面满是青绿的农作物:比如豌豆苗、胡豆苗,红苕秧子、嫩生生的葱苗,翠绿色的卷心花菜……

  往往转过一个山头,在树木葱绿深处就是几户人家,这些和远处零星散布在山峡深处的农舍建筑构成一幅幅典型的峡谷乡村的田园画面,

  如果你仅仅是一个行者,走马观花行走在其间,你看见的就是上面的景象。

  2

  但是,我不是行者,我只是利用半天空闲时间去家访。读书,乡村的孩子读书事实上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非教育问题,据报端网络介绍,国人对教育的满意度是所有被调查的分类中最低的,仅仅只有18%而已。

  对于这个专家的数据的结果,我大致认可。而为了弥补这种结果造成的严重后果,难道仅仅是“千名干部下乡村,万名教师大家访”可以弥补得了的,我宁愿天天去家……但是,走马观花的不切实际的教师去学生家庭就可以弥补大环境之失策,有自欺欺人之愚,有掩耳盗铃之蠢。

  3

  一路走过,十室六空;剩下的两间全是留守农夫农妇,他们大抵在60岁以上,其中还要养育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问及为什么如此做留守农夫?为什么会有留守儿童?尽管家家的背景和原因不一样,但是,大致就是打工第二代对农村生活没有半点眷念,他们宁愿选择背井离乡,选择妻离子散,选择逃离的方式和乡村决裂,尽管乡村还有老父亲,还有未成年的儿女……

  这是缺乏亲情的乡村故事。但是,正是因为时代给予人们不同的选准生活的方式,这些打工的农民工们勇敢地走出了大山,经过若干年之后,他们不再选准回归故乡,回到故土,因为城市和城市的一切足够让所有的年轻人充满了欲望,他们以最决然的方式选择背井离乡,因为只有如此,才会给自己的人生一丝改变的希望。这些打工者或者打工二代们就以这样的方式和故乡留下充满了痛苦和绝望的留守父母好留守儿童们……

  但是,这些打工家庭的房屋结构明显要比不去打工的家庭要漂亮得多,而留守儿童的吃穿用度也明显比乡村正常家庭的孩子的生活要好些。

  另外两家父母均在家务农,但是,我们去访谈的时候,他们却正在田间地头山坡山梁的不低于75°仰角的斜坡旱地上劳作,农舍的房屋陈旧不堪,居家的四周环境满是牲畜污染的狼藉,猪圈内是嗷嗷直叫的年猪、池塘内是拥挤不堪的鸭鹅、逡巡的土狗正警惕地监视着所有的陌生人,走进他们的房屋,除开电视机、手机之外,其他的居家家具往往是陈旧而漆黑。即使给我们端来的滚烫的开水,在热气腾腾中除开柴火的烟味之外,便是比较浑浊的水……这些老实巴交的农夫家庭。也许,除开他们是团团圆圆的一家子之外,几乎一无所有。事实上,他们的孩子正是农村少数非留守儿童家庭,而这些孩子也许除开有亲情之爱之外,有家的温暖之外,同样是一无所有的清寒……不是他们不勤劳,不是他们不善良,不是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选准这种温情的贫寒的家,也选择了这样困守在乡村生活的无指望的日子而已。

  是的,乡村的土壤太贫瘠,贫瘠到只能用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几千年的最原始的方式生活,绝望到几乎不敢产生冒险精神的欲望。

  这两种乡民,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困难,这种困难是两难。要么失去亲情失去对子女的爱,要么失去物质和环境的改变,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至少是完整的家而已。

  4

  当我们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和家庭的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孩子们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无法用教育和他们沟通,因为,这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良好的教育?谁不希望自己的家是一个完整的家?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

  顺便说一下,那些空闲的房屋,毫无例外的是已经完全和乡村割裂进城的“边缘人”。他们正以滚雪球的方式向所有的城市和城镇化施加“巨大”的压力和给他们提供最廉价的“劳动力”——这世界工厂真的是来得不易啊!这世界工厂正是以牺牲的方式建成的。他们用打工的.方式挤进了城市,或者城市的边缘。他们正以蝗虫般的方式飞到大都市,寻找他们人生最美好的也是最无奈的生活。

  5

  继续昨天的笔记,阅读凤凰网第115期“读书会”,话题正是“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个迫切又真实,残忍而又带有期许的话题。叶一建的《乡愁里的中国》成为话题的主角。“这是一本写给所有身在城市却依然充满乡愁的‘城客’们的书。”

  有一对姐妹居住在深山深处,只有爷爷奶奶携带着。据奶奶介绍,奶奶是一个没有文化但十分健硕健谈的乡下农妇,据她讲到……她们的母亲不辞而别,而她们的父亲却已经到沿海插门而去,就这样将两个孙女丢给了老家乡下。当年他们父亲出门而去的时候,他们姐妹两才半岁和岁半……我回忆起两姐妹红扑扑的脸蛋,想起他们在校园的微笑的天真,想到他们事实上只有爷爷和奶奶,没有爸爸和妈妈的未来……真的感到这些山区的学校承担着不可能完成的“重担”……尽管生活是如此的悲催,但是,生活还在继续,无从感知回不来的第二代是如何面对亲人在远方的情感,也无法真正体会这些留守老人和孩子对生活的态度,但是,至少,我从这一个奶奶身上看见了三峡人那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勤俭持家的那种不屈的精神……

  我记得其中的一个孩子,很淳朴也很活泼,但是他的父母已经整整四年没有回来看过他们了,这些话,孩子不会给我们讲这些,而这一次从他的奶奶那里,一个瘸腿缺牙的老人的嘴里亲口说出,当时我们几个也很震撼。我特意再一次看看孩子的脸,听他说,他和父母还经常有电话联系,而他的脸色依然没有半点变化,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幸好,在班级和课堂之外,我对孩子有教无类,对他也是蛮好的,比如,学习啊,精神啊,包括中午在我的寝室教孩子们下棋啊,让他们弹风琴啊,或者让他们随意读书啊,至少一点也没有见怪也没有半点刻意。

  远着松柏和坡地的边际,顺着山溪水的的乱石谷底,终于下得山来。走过豆苗的田埂,转过几座被遗弃建筑时间不长的比较新的房屋之后,便是一条乡村二级公路了,在公路的上方正是一座新建的高速公路的高架桥,而这一一条高速公路正是上海通往重庆的主干道……

  站在山溪口,这是一个乡村人口稍微密集的小村子的时候,我特别转身回看了几眼孩子,在山脊上的竹林和松柏掩映中的房屋。而心底切实的对“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意反感起来。

  而我面对的正好这些“城客”的孩子,或者他们的父母,或者被他们刻意忘却但惦记的故土……我就走在这样的大山深处,事实上,我也是生活在这样被世界遗弃的大山深处的一份子。

  6

  等我搬到城里去

  开着大奔来接你

  到那个时候把你搂在怀里

  再叫一声亲爱的

  ……

  前不久我过去的学生邀请我去聚会,在同学会上,他们最得意的歌曲,不是流行的红遍世界的“江南style”,也不是“爱是你我”,不是“忐忑”,也不是“最炫民族风”……而是“北国之春”“闯码头”……

  记得当我第一次在卡拉ok听见当年的学生唱起伤感的《闯码头》的时候,情绪一下子被他们拉回到他们的童年、少年……三年前“大哲”的闯码头带着抒情又摇滚的风格,用一种忧郁的情绪唱出了所有乡下孩子这些第二代打工仔进军城市的伤感的情怀……我也被其中的词曲赋予特有的情绪感染。

  闯码头的小伙子已经决绝的方式离开,最多带来几许浪漫的情愫再来缅怀,而更多的姑娘们用风卷残云的姿势逃离他们的故土好家园,像一群群蒲公英的种子蓬松的散落在远离家园的地方,开花……结果……

  此刻,

  此际,我们与其是说行走在只有自己可以听见的也硬化了乡村公路上,不如说是用一连串的足音叩问自己的心灵——反思这眼前美丽的深山深处的被社会遗弃的乡土中国的一隅……空寂的乡村,空无一人遗弃的房舍,让美丽的农村景象失去了活力。在学校内我们想当然的教孩子们学习“小扣柴扉久不开”的诗句,我们充满了畸形的意淫“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幻觉,我们教乡下的孩子苦吟那些被诗意化的乡村歌谣,我们正是这样构筑着文化的殿堂。与其说我们正是以文化的理想状态为他们灌输着陶渊明般的精神“伊甸园”,但是,他们阅读和理解的乃至认识的世界和诗意化的世界是那样的反差和冲突,我们何曾眷顾过他们的真实的世界……

  诗歌意境的中国是一个被人文美好的世界,乡村中国只属于书卷的烂漫中。

  我要为你去奋斗

  再苦再累不回头

  只要你耐心把我来等候

  总有一天会出头

  ……

【挥不走的情绪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1.行走的经典散文

2.行走的风景经典散文

3.有关走的散文

4.行走的灵魂散文

5.自由行走的花散文

6.行走的人生散文

7.行走的风景散文

8.成长带走的散文

上一篇:行走的风景的散文下一篇:车窗外的风景的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