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母亲-抒情散文

2020-04-24散文

  母亲离开我们已整整十年了。多年来,我写了不少怀念她的文章,然时感意犹未尽,总想再写点啥,却又一时无从下笔。

  记得母亲去世不久,我老是梦见她。每次就穿那么一件薄素装,不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就是慈祥微笑地向我走来,或者我们母子坐着一同说些什么……如今十年过去了,我几乎每年都能梦见他老人家的身影。母亲在世时,委实说,我这个逆子从未梦见她,可她一去,则年年如此。

  人常说,经常梦见已逝的亡人,对生者不吉,尤其与之搭言,更是不吉,好坏暂且不论。佛家讲:人的活动思维只能限定在三维空间,梦境属于四维空间以上,人力就无法知晓。按此说法,母亲已属于来世,她到底为何要经常托梦,是吉是凶?我是不得而知;佛家又讲一刹那,一刹那虽为六十分之一秒,却有九百个念头生灭。如此说来,我的梦境或许是由于刹那间思维所致,也即人常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吧,或由于刹那间我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念想,引母亲不安,夜晚便托梦于我,或母亲想用此方式让我知晓她的处境……

  最近我又梦见了母亲。我弟兄三人和她在一起,她穿得仍很寒薄,似乎很冷。我给她掏出一百八十元崭新的人民币,她微笑着收下了。我还问了一些情况,她也一一作答。梦醒后我又一次陷入了迷茫。这到底为何?难道是农历十月初一鬼节快到了,她托梦又向我要冥票、寒衣吗?说到寒衣、冥票,她去世十年来,我几乎年年此日给她送啊?难道又是她从未收到?民俗说每年此日送到坟前最真,满路上烧的先人收不到的,难道真是如此?说起来我倒真是多送在路上了。因离故乡远,且又懒使然,也真是孝心不具啊!母亲活着一年很少回老家一趟,母亲一去,更是从心底里远离了故乡。今年的鬼节,我可得要亲上母亲坟茔烧祭了。

  母亲生前最牵挂、最不放心的是我,可能死后常挂念的也是我。长此以往,儿岂能安?

  回忆母亲生前的家世,也是很凄凉的。母亲出生在我们本村,排行老大。当年外祖母生下他们弟妹八人,拉扯得不容易。xx年前后,大舅因痢疾脱水而死,时大妗子刚过门,外祖母遂千方百计叫她留下,给二舅续了弦。

  农业社后期的xx年,外祖父在一次放羊时突然中风,不久离世,刚到花甲之年。时母亲弟妹剩七人,除母亲、大姨、二舅成家而外,其余三舅、三姨、四舅、四姨均未成家,外祖母家遭此打击变故,母亲的思虑是可想而知的。

  改革开放后不久的xx年冬,二舅又因胃癌不治,撒手人寰,留下四个年幼的孩子。时不久大妗子又要改嫁,外祖母又强留叫把孩子拉大,后大妗子带一男孩仍出走别家。

  好不容易他们弟兄姊妹几个均各自成家,母亲又为二舅的几个孩子操费了不少心血。其时我正在读高中,寒假回去,母亲就说:“你奶孽障命苦着,年轻轻时,你爷走了,她一个抓养你舅舅、姨姨几个,挖苦得很。现在老了,也不得心闲,又为你大妗子撇下的几个孩子经常操心,哎……”当时我尚不能正确理解母亲的心意,现在想来,母亲的忧思是多么深重啊!

  时下外祖母家各事均好,除大姨在本村而外,几个姨姨、舅舅都带全家上新疆发展。母亲逝前两年,外祖母也被接到新疆。20xx年春末母亲逝世后不久,老人感到很心急,提出硬要回老家来,舅、姨们没办法,又将她送回来,由大姨家照看,仍住其老宅。新疆回来后,她又硬要来我家看我母亲,大姨等亲戚们没办法,均瞒哄说母亲去了我处,可外祖母仍不相信,执意要去;愈是强留,愈是要去,最后终于察觉了内情……

  那几年亲人们相见一回,外祖母就痛哭一回,我去看她时,她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亲热又难过地说:“我的娃,你妈孽障着,拉扯你们几个苦死了,没享过一天福,好不容易你们成人了,她又走了。哎,我命苦着……”面对老人的哀痛之状,我除了伤心痛哭,还能再说什么呢?我自感罪孽深重啊。

  尤其可悲的是,母亲离世十年了,而外祖母却仍健在,今年已八十有七了。去年母亲九年祭期回故乡时,我又看望了她一回。今年春节仍去看望她老人家,仍是精神硬朗,谈吐整齐,耳目清楚,只是每次见面,平添了许多伤感,总使老人难过好一阵。祖孙相见,含泪盈盈,谆谆言语,留连而别。

  我每次看她总要祝老祖母健康长寿,争取年年拜望。她却哀叹着说:“你妈年轻轻的走了,把我不死么,越活越攒劲了。暂娃娃不要记了,你妈走了享福去了,把罪孽给我撇下了。”她还说到几个儿女数我母亲最孝顺,这我知道,母亲在世时,不仅孝敬我祖父母,还孝敬外祖母。我每年回家拿点好吃的,她都舍不得吃,总说要给外祖母留下。20xx年春节过完我走时要给母亲一百元,她坚辞不要,并说:“我不用钱,你给上十五元就够了,我要给你外奶做老鞋。”不料,祖母在,她先去,空留其老鞋。

  春秋时的皋鱼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今母亲已去十年,有谁能说清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呢?按佛家的六道轮回说,到底于母亲有无如外祖母所言的享福一说?我仍旧不得而知,宁可信其有吧!呜呼哀哉……

  该说的话已说完,该叙的情已叙尽,就以此禅问作为再忆母亲的终结吧。

上一篇:常怀慎微之心哲理故事下一篇:再忆弄筝人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