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一遍郝云的《活着》,阵阵余音环绕,忍不住单曲循环一整天。
和余华先生充满了底层苦难的《活着》不同的是,同样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甘,这首歌所表达的是那么酣畅淋漓,看起来庸俗得不堪一击的话放在里面却让人听起来舒服备至。
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小到吃喝拉撒,大到治国理政,社会机制的运转总是少不了人。
而我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畏惧死亡。
很小的时候不懂得生老病死,后来渐渐有了意识,直到十六岁自己身边的亲人离世才真正明白死亡的可怕。
当然,也有人说死亡不可怕。那是在战争时期的烈士还有保家卫国的勇士,以及平凡社会中的仁人志士。
而对于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死亡无疑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我每天都仔细数着自己还能有多少天的寿命,可殊不知自己的寿命就在这恐慌中一点点流逝着,直到我听到了这首歌。
坦白地说,我太喜欢这首歌随意的态度。
它对人生的.解读和对自己的认识太过于透彻,形形色色来往不绝的人群,每个人都在忙碌着自己的生活,而郝云所唱出的不仅是自己心中的呐喊更是对未来的期盼。
看上去是对日常琐碎生活的无奈,可是无所谓的语气中仍包含了太多对自由、对未来的向往。
在那段恐慌的日子里,我甚至都要忘记了自己还是个要吃饭睡觉的人,杞人忧天到看生活总是不顺,我忘记了生活的目的,更忘记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朝着坏方向恶化着。
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争分夺秒地努力还是坐井观天地等着死神的来临,我甚至这样丧失一切希望地想着,不管我怎么选无非都是在一步步靠近死神罢了。
而我始终活着。
日子一天天过,不咸不淡也没有什么起伏,但我终于渐渐发现这都不是我所想要的生活。
这才算开始有了追求与目标。
而我再塞上耳机听到这首歌时,无疑是一个惊喜,我和歌中的声音有一个抱怨,抱怨生活的平静,抱怨活着的枯燥,抱怨不能及时行乐,抱怨没有那么多的诗和远方。
郝云的声音是经历过风霜的成熟男人的磁性嗓音,让人能够深深陷进去,和他一起愁苦,一起哀乐。
大学课堂上唯独有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没有人敢玩手机,也没有人敢睡觉。
她总是头头是道地讲着莎士比亚、王尔德,还有她在全世界旅游的经历。
比较有趣,当然,也是她的严格让所有的同学都不敢旷课。
每次讲到这个老师大家都是异口同声地点评她又严格又女强人。
她讲翻译的时候,突然提到她08年被诊断为癌症四度,仅仅一句话提过,风轻云淡。
“我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她的课这么精彩,因为她活得有力量。
而这也让我想起了那首《活着》。
我终于从郝云的歌声中体会到他心中蓬勃的爆发力,压抑而深沉,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
不是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般地活着,而是为了追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满怀希望、拼搏奋斗着。
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人活得精彩,有人不畏死亡。为什么烈士、英雄还有仁人志士一个个奔赴着死神而去迎着光明与希望而存在,向死而生。
这便是活着的意义。
活,要活得漂亮;死,也要死得其所。
这首歌像是一个灯塔,迷途而不知反的人总能在其中找到归宿。
我也一再振奋,不那么无所事事,而是真正开始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才发现,原来生命和生活所带来的乐趣是无人能敌的。
而他所唱的也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有自己的态度,他有自己的见解,他有自己的真实。
而我们最缺少真实。
他总爱说理想这个词儿,看似遥远,但是总归是接近了许多。
我也总爱说理想这个词儿,但往往出现在应付老师的日记上。
一本专门写华为公司发展的《活下去,是最大的动力》这本书,光听名字就仿佛充满了斗志。而郝云的《活着》,没有那么多励志的话,更没有太多美好的词儿,他只是唱出了很多漂泊在外打工数载的人的心声,他只是站在底下望天空,踩得实,写得真。
后来的我想好好活着,活出个样来,起码不枉自己走这一遭,我也希望更多的人都能好好活着,活着就是希望,活着才有机会去追逐理想。
那么丧还那么阳光。
【好好活着:那么丧还那么阳光散文】相关文章:
2.那么醉那么美散文
5.那么的爱散文
6.散文:冬雨那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