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檀香崖写景散文

2020-04-24散文

  车行进在九曲迂回的桐黄公路上。我带着一种进山寻幽的心情,驱车去大别山的腹地,桐城的西边边陲黄甲镇,探访依山而建的檀香崖古寺。心情随着车的蛇行而漫溢,尽是些对檀香古寺的遐想。

  檀香崖,我早就听说过了,也曾多次与其擦肩而过。听过,那是缘于我所交的朋友当中,家在那里的人较多,听他们提起;亦或听父亲提过,檀香崖上的檀香寺主持与我们近亲。多次擦肩,因我也生在山区,家乡比那里更远,从城里回乡,因近几年村村通惠民工程的畅通,穿那里而过的一条柏油路,可直通我的家乡,让我多次眺望过檀香崖。

  现在,上檀香崖还不好走。今天,我们一行十多人是泛舟穿牯牛背水库而过的,那就方便多了,省去了我们很多的时间。不然,上檀香崖得步行,还要环绕牯牛背水库,我不得知,那样上檀香崖,要多长的时间?但令我高兴的是,不久的将来,也许就在年底或明春,去檀香崖的行人,将不会再耗费多长的时间了。那时,在牯牛背水库的后稍,一座现代化大桥将跨水面而过,会给行人带来无尽的方便。

  走在山间的小道上,迎面徐徐的山风,耳旁婆娑的竹涛,嗡嗡的松鸣,还有近在咫尺不时传来的几声清脆的鸟鸣,及随风拂面飘散的泥土芬芳,它们就如漫撒在山间的镇静剂。我猛吸上一口,烦燥的心境倾刻间得到了平静,昏沉的头脑也变得格外的清晰。

  我虽第一次上檀香崖,但让我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地亲切,也好似都散发着对我的友好,吸引着我的眼球,把我变得好似五六岁的玩童,穿行在檀香寺的周围,欣赏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及净化心灵的寺院。

  站在寺前广场,仰慕这依山而建的'檀香寺,读着寺院墙上那“正心修身,克已复礼”八个艳红的大字,每读一遍,我总感觉身心在经受着一次洗礼,历炼着一次震撼。让我真切地感悟到: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达到了心正,才能做好一个人,才能走出一份合格的人生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的山峰不高,海拔约500米有余。就在这不高的山间,檀香寺的院后,位于山峰半腰处,有一股清泉,从两块巨石相偎在一起所形成的洞穴间汩一汩涌一出,经年常流不息,水清澈且香甜。传说,从很久已来,当地的居民只要有一点头痛脑热的疾病,便去求得此处的泉水一盏,祛病防灾。说来也怪,却能水到病除。这样,此处的洞穴便覆上了一层仙气,洞也就成了仙洞,泉水也就是仙水了。

  我观察着洞穴,带着一股好奇心,聆听着关于仙洞不朽的传说。当时,只顾听传说去了,也没有亲尝一口那里的泉水,不免为一件撼事。现在想想,一股深山里涌一出的泉水,能覆上一种不朽的传说,何况是经年的不朽,那也许是从洞中汩出的泉水中,其间所富含一着一种或多种矿物质,赐予的美名吧!

  我正拿着相机捕捉着檀香崖的美景。只见一位挑着担子的农民大伯从我的身边走过,指着峰顶说:“那上面是‘三龙追日’,三龙栩栩如生,景色*更是迷人。”我立即抬高相机,想用镜头去捕捉它们,可一切尽是徒劳。镜头中的远山,在陽光的直射下,只是一片浓淡分明的景象,无法捕捉冬陽里的‘三龙追日’。本想上山顶更近距离的拍摄,但同行的说上山无路,只能穿行于荆棘杂草间,打消了我上山的念头。

  留一点遗憾也好,待来年再上山顶,未必不是一件美事。

  离开檀香崖的时候,凝视远山那葱郁的一抹黛色*,宛若一位慈祥的老者,气定神闲地矗一立在那里,他的伟岸,于我犹如一滴问号之姿的彩墨,有待于再游时寻觅其它的答案。

【寻访檀香崖写景散文】相关文章:

1.寻访圣地的散文

2.茫崖的风散文

3.崖与树散文诗

4.寻访梁红玉散文

5.寻访边城-经典散文

6.檀香诗歌《心灵》

7.诗歌檀香

8.悬崖上的桦树散文

上一篇:檀香你我诗歌精选下一篇:花香鸟语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