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读了《三联生活周刊》上袁迪宝和李丹妮的故事,为他们的凄美浪漫爱情故事所感动,在经历了长达55年,半个世纪的跨国爱恋之后,他们终于修成正果,光明磊落,大大方方,幸幸福福地走在了一起,他们的故事让我深深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
为生活,本应抛弃了多愁善感的心,没想到原来只是暗暗藏起,心里再痛,不想细细思量,只是深深埋藏,纠结困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如此多磨难,83岁、84岁最终结发相守,算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丹妮曾说,她不会也没有权利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另外一个女人的不幸上,去抢别人的幸福,这个结果她不能接受。源于此,我对丹妮生生佩服,为之折腰。这才是他们垂暮之年牵手的真正原因。她的崇高境界用什么来表达呢?我想,“发乎情,止于礼”是最合适的阐释。
“发乎情,止于礼”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语出《诗经》毛诗序的“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细品这句话,即于情理之中而发生,因道德礼仪而终止。简单而言,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要做到男人自重,女人自爱。“发乎情,止乎礼”道出的是一种神圣、一种责任与担当。道理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难上加难。发乎情,止于礼,是理论上的东西,而真实情感世界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相当难的。如果人在情感世界里都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话,就不会有“情不自禁”,“难以自拔”这些哀怨的成语了。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找我人生唯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是诗人徐志摩在追求美女才女林徽因无果时 的一翻感叹。从林林总总的历史记录中感知,徐是一个多情而又感性的大才子,曾不以为然。但他这句经典告白,却真情而又理性,体现了他达观自如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其高尚的思想境界。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没有用。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道理都懂,做起来很难,一旦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会情不自禁挣脱世俗,道德的底线,猛兽一般一头扎进爱情的洪流。连咬带扑着我要我要,达不到的时候,就是泪流眼看泪流眼,断肠人对断肠人。
有几人尚知,在爱情的沼泽里奔跑,这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游戏,你步入了泥潭,将无力自拔,这无异于玩火自焚,饮鸩止渴。聪明的人始终明白,他终究做不了你的君主,你也不会在别人的领地上封疆掠土。他若知你,你若懂他,彼此心里再有渴望,也会压抑,让那尖锐的感情之矛永远掩藏在理智的厚盾之下,何乐而不为?
在林徽因短暂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里,“金岳霖”三个字却让人感动和震撼,金岳霖教授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一直毗邻而居,并成为他们夫妇终生的挚友,他为了林微因终生未娶,用一生的痴爱和一辈子的坚持始终站在林微因的不远处,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他用自己的高贵品质,赢得了梁思成的信任,也赢得了梁家后辈的尊敬。当林徽因辞世后,这个沉默了一辈子的男人终于忘情地孩子般的恸哭起来,将所有的委屈,所有的不舍,所有必须的放弃,所有不能言说不能告白的痛都在纷飞的泪雨里倾泻而出。他的痴,他的真,他坚持了一生的爱,让多少人感动到今,试问有谁不为他的专情深深震撼?爱她,就成全她!是金岳霖教授对林微因爱的最高境界。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这种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情的倾慕与忠贞,让多少屈服于欲望的现代人汗颜?
《诗经》首篇《关雎》,描写一位青年男子因思慕一位女子而睡不着觉的情景,孔子的学生子复作传曰“发乎情止乎礼义”,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乐而不淫"。传说孔子在此处批了一句话:“发乎情,止乎礼。”意思是说,人的情感虽然经常在男女之间产生,但一定要受礼法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要“乐而不淫”。所以,不管是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还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君子好色,取之有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切皆因顺应道德底线,升华思想境界。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常圆。
感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引用徐志摩的诗: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独,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不是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让心不再奔跑,让爱找到穴 巢。处之有度,爱方万古长流。
用一首《他没有那么喜欢你》做结:
……………………
也许,我做了很多很多傻的事情,可是我知道,这样我会比你更接近真爱。
拼命奔跑,华丽跌倒。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用这种态度去面对,一切哀怨也不过如此而已。
相信,尊崇古人所言:“发乎情,止乎礼!”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散文】相关文章:
4.徐志摩 得之我幸
6.我舍不得离开散文
7.奶奶的命散文
8.说命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