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个寒冷的腊月天,我冒着冬季的清冷,从厦门取道湖南、路经湖北,终于到了中原大地河南南阳。那时候南阳还是一个农业城市,尚未开发,保持了古朴典雅的风格。一下火车,我们就打听“化工部第二胶片厂”在什么地方。路人指着那些汽车说:“你看,这些汽车上写着130的,都是你们工厂的汽车。那是一个保密工厂。”我呵呵笑了:“这还能算保密吗?连路人都知道了。”
我的派遣通知书上写着“化工部第二胶片厂干部处。”于是我拦住一辆130大客车,它把我们带到“……驻南阳办事处。”南阳办事处的一位女同志接待了我们。她带着嘲笑的口吻说“你们是到总厂去报到啊,总厂在山沟儿里呢!”他故意拉长声音说那个“沟儿”的字眼,让我直观地感觉到,她厌恶那个地方。
是个什么样的“山沟儿”呢?难道和《林海雪原》中的“夹皮沟”一样?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行三人乘坐着进山班车开始出发了。一开始公路平坦而笔直,两边还是姿态婀娜的垂柳,走着走着开始进山了,婀娜多姿的垂柳被枝杆如铁如銅的松柏树代替了。车子在盘山公路上怒吼着爬行,一路加油上坡。经过十几个小时的爬行,在下午天黑之前到达山里的总厂。办公大楼已经下班了,我们只好住在招待所里。还好招待所有热水、暖气,距离公用浴池很近,我们洗了热水澡,感觉还挺舒服。
趁着夜色,我们参观了这个地处深山里的现代化工厂,整个工厂隐藏在东西长七八里、南北宽2里地的狭长地段,根本上依着山沟而建设。每一块砖头都是从山外运进去的,成本太高了。何况还远离原材料基地和销售市场,怎么能赚钱呢?我们忧心忡忡。回到招待所,听招待员说:“这个工厂是江青和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我们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8点多,我们来干部处报到。接待我们的是一个河南籍的专业军人,他的家乡话里夹杂着普通话。她向我们介绍了工厂的情况,然后说:“小张分配到劳资处工资科,小胡去计划处统计科。”于是我们就分别去报到了。还有一个人不用分配,他是我们的同学,应该到油田去报到,是来我们工厂玩的。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他后来会成为我的男朋友。更想不到的是他在三年后也来了二胶厂,而且成为财务处的骨干力量。
按照厂子的规定,大学生来厂里要先下基本生产工艺车间实习三个月,了解电影胶片生产的基本工艺,然后再去工作岗位上岗。在下车间实习之前,生产技术科的邢科长给我们上了一天的`课,讲解了本厂的基本生产工艺。她说:“本厂有四个基本工艺车间——片基车间、实验室(也称小涂布)、大涂布车间、洗印车间。片基车间是第一个车间,它的基本工艺,就是将涤纶树脂经过加热和挤出工艺,生产出长度为320米,宽度为1.18米的涤纶薄膜,这种薄膜在胶片工艺上叫做片基,因为后面的工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涂上感光材料。因此它是感光胶片生产的基础,对厚薄公差的要求很高……”
这时候,我才注意到,工厂内部很多片基的影子,邢科长说:“那些片基都是废品,因为厚薄公差不合格只好做其他用场,或回收利用。”
而我们的肉眼根本看不出这些丢在一边的片基有什么不合格之处。接着邢科长给我们讲了实验室,主要是放小样生产一些新产品,等实验室小批量生产过关,才放到大涂布成批生产,首先是在片基上涂一层明胶,然后是涂三层感光材料,他们是黄、品、青,三种颜色,每一层中间都涂隔层,总共有九层原料。烘干,卷起,送整理车间。整理车间是把这些胶片用特殊的道具切成35毫米宽、320米长的电影胶片的“生胶片”。“生胶片上面没有影像”。需要送到洗印车间进一步加工。
洗印车间就是将拍摄好的电影底片,印在电影正片上,这时候出来的片子就可以放电影了。洗印车间有六间标准放映室,那里的工人就是每天看电影,检查电影胶片的质量。质量合格的电影胶片成为“电影拷贝”,电影拷贝就发往北京的电影总公司,由他们发送到全国各个影院上映。
邢科长讲课生动活泼,我们都听得入迷了,于是第二天我就来片基车间上岗实习,亲自看到了片基的生产过程;一周后去实验室就是小涂布,看见技术员们兢兢业业地做实验,我也参与其中,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两周后去大涂布上班,大涂布车间整个是个大暗室,涂布生产都在黑咕隆咚的暗室中操作,只有红灯和茶色的灯。我感觉比香港的红灯区还要暗一些。
真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那些恋爱的青年男女们就不用“谈恋爱”啦。他们的恋爱是直奔主题的,用身体来恋爱的,所以未婚先孕的事情经常发生……
在大涂布工作两周后,就去整理车间整理胶片,切片、检验、卷片都是在暗室中工作。这时候我才理会到当时建设厂区家属宿舍的时候,经过周恩来总理特批,要设置每家一户的阳台是多么重要。那时候,北方的房屋住宅都没有阳台。周恩来总理说:“胶片工人在暗室中工作,对眼睛不好,给他们建一个阳台,休息的时候可以晒晒太阳……”
最后一个车间是洗印车间,我在这个车间的实习主要是“看电影”,坐在标准放映室,光线柔和,音响是国际标准的,影像十分清晰,看电影就是一种享受,很多在露天影院看不见的细节,在标准放映室看得一清二楚。最后我是恋恋不舍地离开洗印车间的。那时候车间的拷贝任务是“王子复仇记”和“复活”两部片子,都是我喜欢看的,百看不厌。
下车间实习结束后,我来到劳资科负责“工资的人事审核”和“学徒工的转正定级”,还有“劳资统计”三项具体工作。由于在车间实习过,对工艺有一定的了解,我修改制定了“胶片整理包装”的计时工资,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收到厂长的嘉奖。
二
1979年,我和同班同学的恋爱关系明确了,领导征求了我的意见,将他从中原油田调到第二胶片厂。让他干销售工作。厂长对我们三个厦大的同学很重视,专门召集我们参加厂部生产系统中层干部会议,研究企业投产三年,年年亏损问题。我们用“投入产出法”对工厂的生产能力和物料消耗进行了分析,找出亏损的原因是“大马拉小车,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于是我老公“小张”出差三个月,代表工厂签订了1200万米民用胶片合同,实现了扭亏为盈。由于他功苦劳高,厂长奖励了他一个“双工资。”
后来我的另一个同学“小杨”考上了研究生,“小张”代替了“小杨”的工作,成了财务科的成本组组长。我们工厂的盈利逐年上涨……成为河南南阳地区的交税大户。一直到电子产品代替了电影胶片,我们的工厂才成了夕阳产业。如今电影院放电影已经不用胶片了。第二胶片厂主要经营“印刷片”、“幻灯片”、“X光片”、“PX版”……日子过得很艰难……
由于胶片生产的土属性,我们的车间是常年20度的恒温,四季如春的,工人都是穿白大褂和拖鞋上班的,整个厂区一层不染,是南阳地区卫生最好的工厂。我工作累了,倦了,就去车间“看电影。”我们工厂主要生产彩色胶片,彩色拷贝,也有一些黑白的胶片和拷贝。
我离开第二胶片厂已经二十多年了。当时是应了烟台被批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召唤,来烟台扎根生活的。回想起河南三线企业工作的历史,心情格外不平静。“三线建设”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我们是红旗下的一代,祖国的许多历史上,都有我们的足迹。我们曾经上山下乡,我们曾经“工农兵上大学”,我们也曾经“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研究生考试,”当然,我们也参加了“三线建设……”能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一起经历那些风风雨雨,我们很自豪……
【难忘的三线建设岁月散文】相关文章:
2.难忘乡下岁月散文
8.岁月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