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随想经典散文

2018-10-23散文

  2018年5月18日,参观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这里的非遗展品很多。我们主要参观了缂丝和龙袍。

  一进展厅,首先看到的是一台类似织布机的机器。一个长发披肩的柔美女子在飞梭走线。女子娴静温柔。白色棉布上衣上自领至襟一串斜绣的荷花衬托的女子肤色极白。柔和的灯光下,精致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已是赏心悦目,使我们一路带来的劳顿顿时消散。美的欣赏可以洁净人的心灵,不是吗?

  墨绿色的百褶裙也是棉质的,这年轻女子就如一池春水一般波澜不惊。举手投足娴静温润。她始终是在做自己的工作。尽管周围有十几个人在吵吵嚷嚷,她依旧在做她自己的工作,挡板下来,纬线靠紧,明黄色的丝线在洁白的手指尖灵巧地穿越,一丝一线、一条一缕,经纬分明呵!

  这哪里是在缂丝,分明就是在做一件工艺品。

  缂(kè)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又被称为丝绸的雕刻。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非遗传承人介绍,缂丝技术起源于河北定州,后传入苏州,在江南一带现在还有这种技术。这种工艺不能广泛流传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皇家御用,主要用来制作龙袍,所以不能在民间广为流传。二是生产周期长。展厅里展出的仿制品都是各式各样的龙袍。一件龙袍两个人织三年才可以完成。三是家族式的手工工艺传男不传女。后来这种家族式的手工艺才传给女人。现在做缂丝的这个姑娘学了三年才能独立完成。我们很奇怪这些织品上都是线头,问他们是不是直接剪掉的回答说,她们有特殊的打结工艺,先打结再剪掉。这种织法两面都是一样的。我以前见过的很多丝织品,正面光鲜亮丽,反面千头万绪。例如:刺绣、十字绣等等。我儿子问她们:如果一人织错了怎么办?工作人员回答说:织错了就不能要了,只能把这一部分剪掉扔掉。我们参观了一个多小时,那如莲一般沉静的女子才刚刚织了牡丹花的一个花瓣,大概有两三厘米这么宽了,看来这确实是一件相当耗费时间的工作了。很需要耐心和信心。谁?可以十年磨一剑!谁?可以织就霓裳雅韵!谁?可以做大国工匠!

  曾经一集不拉地看过大国工匠,他们都是用时间去做精做细一件事情。是的,这种匠人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的。谁?可以十年如一日!谁?可以持之以恒!谁?又可以在漫长的路上坐地住冷板凳!

  十年才可以织就一件成品,没有恒心和耐心是难以做得到的。是的,有些事情的确需要坐下来一点点去做,尤其是写作长篇小说。越来越发现那些写作长篇小说的人都具有的就是恒心和耐心。漫漫长路,只是开始,文字就如蚕丝一般,抽丝剥茧,织锦成文!这一路更是对心境和体力的考验。所幸的是,一路走来并不孤单,有一种懂得始终伴随左右,一生何求?生而为文。

  看到一些成品。第一件:黄色朝袍。其上绣有:山、海、太阳、祥云、水藻等饰物。衣服早在三皇五帝有雏型,成型于周朝,周天子梳理章服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可以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为了区分等级和礼仪,只有皇帝可以用黄色。清朝的朝袍只要看滚边就可以区分是那个季节应该穿的,丝绸在春夏秋穿,毛皮是冬天穿的。

  第二件:龙凤同合袍(红色)。皇后结婚时穿的,其上绣有葫芦、蝙蝠、吉祥符号等。第三件是珍珠龙袍,所有团龙、行龙都是用米粒大小的珍珠盘绣而成。第四件八宝龙袍(明黄色)。这是一款常见的龙袍。所有龙都是金线,纯金金线盘绣而成。展厅还有几件龙袍,件件都是精品,件件都是华章,件件都是艺术品。

  一个多小时,穿越历史,站在岁月河流之上,品味的是服装的沧桑变化,天地悠悠,时空辽阔,延续和传承下来的岂止是这非遗?

  数千年前,刀耕火种的先民们,有了自己的服装,如此延续发展变化,无论材质如何变化,外形如何变换,它的功用仍然是“服装”。也正是这个功用,历经千年风霜,行龙依旧,飞针仍在。于寻寻觅觅之中,倏然发现,能够留下来的永恒的无外乎两个字:功用!

上一篇:深秋,遇见一朵怜幽散文下一篇:拒绝崇拜励志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