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爱默生的境界散文

2018-10-28散文

  这两天读的是爱默生的文集,这个作为随笔家、演说家、更是诗人的美国作家的作品,我刚投入了几眼就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春天的消息永远不会带来陈旧的思绪一样,在那种不可抵御的感染力感召力之下,不知不觉中激起的情绪令人不能轻易释怀。品味细读之下,他的文字更加灵动,敏锐而机智的分说,又富有旋律和色彩的效果,灵魂力量的发挥尤其生动而深刻,仿佛以整个大自然的丰富性作背景来关照整个人生的过程,足够回味还令人憧憬,让你用所有的心情去感触,徜徉不归一直到风景的最酣最深处。

  以前读美国作家的作品、连同作者情况一起,常常给我以捧读孤本、获得一种鹤立鸡群孤立的感觉,从没能与背景联系起来进行阅读、不会去想能有一个起贯穿整体作用的因素、更没有聚焦到具体一个人身上的全面思考,是为读书而读书了;今天是爱默生的作品及其人格、让我明白了他们实际上也有足够仰止的“鼻祖”,开山的老大和传授的师傅,亲切感顿时油然而起,从此美国文学的风景在我眼前连成了一片,就象爱默生说的“达到了整体的和谐”,从我自己体会的角度来说,文化的源流和文学的历史,都是一种延承相袭有联系的传统,如同爱默生认为的那样,以时空方式展示的大自然之宽阔、悠久与绵长,其实本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文学就是以此为根本、为性情、为血脉、为方式、为内容的,别无二致的风度,更无他途的追求。

  难怪他以这么大的作用影响了这么多的人,从惠特曼(Whiteman)到梭罗(Thoreau)无不因为他的友情而被蒙恩施泽、更在风格和思想上浸透了他的神韵、散发着他的光辉;以前读前者的诗歌所给我的感觉在今天已经找到了根据,而后者的随笔从此我也明白了它的意境的来由,无论是“草叶集”(LeavesofGrass)还是“瓦尔登湖”(Walden),我想都是因为有了他精心的播种、无私的传授,才能在秋天里有如此丰富而辉煌的收获,春风秋雨的恩惠,感人至深的境域,天地人生因你而如此有情有意有感动。

  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古典文学当中,从屈原到司马迁,有着一气贯之的精神,李白杜甫的实质,更不能不说密不可分,有韵和无韵的“离骚”有难割舍的血脉关系,浪漫主义的追求与现实中的执着更是一脉相承,今天读爱默生后明白了,知道他不但把瓦尔登湖借给梭罗,更把“一双慧眼”借给了他,把一种精神传递给他,这样的鱼水般血肉样的关系,是文学史上最值得称颂的佳话。

  都说读书使人快乐,可是真正使人快乐的事情并不是读书,按照爱默生自己的观点,用他的方法来测量,大自然才是快乐的本源。读书的过程正如他欣赏大自然的方式,他告诉你,在这个行为里面,有自然和精神两种因素,在交替发挥作用而形成过程;如果你读书使你快乐,说明此书是真正来自大自然纯净的源泉的,可是即便如此你也不要舍本逐末,你所欣赏的这本书已经是被篡改了的自然本身,多么宏伟的人造景观对比于自然本质来说,也要逊次于你自己从中发现的快乐,你因其而快乐的东西是被捏造过多次的消费品,而如果你感到从自然本身得不到象经由他手制造的那样和谐流畅完整的美感的话,那是因为你的灵魂(Spirit)不能努力集中获得自然的和谐(Harmony)的原因,真正的美是需要去发掘的,别人呈送给你的毕竟是量级有限的仿制品,大自然才是完美的整体,那里才有真正值得欣赏的无穷价值,从中体会才出真知,一切学问学识都是从一个角度来反映这种完美与和谐的。

  爱默生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整个宏大的景观里,那“完美和谐”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所起的作用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之中,无论是贯通历史传承、还是协调文学氛围、以及传达精神气息,与他来说都是不可分割、不能代替的,这也是创造,这也是奉献,这也是历史,这也是风景。

  最后在这里说一点爱默生个人的情况,幼年的他家境不好,他也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踏上社会的初期那段时光,遭逢各种难以想象的挫折和打击,丧亲失偶一连串的厄运几乎使他喘不过气来,也留给他一生抹不掉的阴影。他一生的追求和付出,在于他的演讲,在于他的抒写,在于他的豪情。他最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他能以一个诗人的身份面世,这给了他一生追求的力量和自豪的满足,尽管他的诗相较于文章和演讲来说并不多。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到最后的时光,也依然能挺立成风景,晚年的爱默生是状似一株枯树了,而就象他自己形容的那棵冬日里繁华过尽的老树一样,其美好的感受也令人惊叹,最后的爱默生老得都失忆了,演讲中怎么都想不起“雨伞”(Umbrella)这个词了,就说是“客人走后落下的东西”,但他依然坚持没有走下讲台,这是文学最深刻的经验,这是人生最动人的糊涂,在这样的情形里,冬天最荒疏的那棵树,它的氛围还有耀眼的美在那里,只要你带着感情用心地去看。

  爱默生的文章都是散文,他说柏拉图是哲学的探求者,蒙田是生活的描绘者,莎士比亚是诗歌的代表者,完整和谐的大千世界因为他们的创造而完美、生动、有力量,生活的得以灵活呈现,各个因素充分集合发挥,这要你的胸襟要有足够的容纳,高山大川无所畏惧,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尽管生活里我常想着了结、私下里真要放弃、不觉中蜕变忘形,但是由此并没有卸掉包袱,打算逃避是达不到效果的,倒不如放心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去,把所有的风景都看在眼里,把自然的协调真正引进灵魂的领域,注视城市的一角,放眼山村的远景,都能透析出人生满意的信息,当然这是需要力量的,生活本身就是沉重的磨擦纠缠阻碍阻力,能够潇洒得脱逍遥自在的能有几人?但是你可以被淹没,可以被扭曲,只是不要畏缩,更说不得放弃,在这里也只有你自己是真正起作用的,而不是环境和势力。每个人都应该由此找到自己在生活里准确的地位,以自己的方式为世界的和谐增添一点完善,化为一分子更加有一份力量,人生目的基于此就可以有始有终,可以永不枯竭、长绿长青,永远焕发身心的朝气和蓬勃的性情。

  春天来了,枯木就该逢春,哲学也要脱骨换胎,文学更要焕发青春,置身风景的你有了新的面貌,不能忍受的冬天已经忍受过去了;风景是你的眼睛创造的,只有放眼远望才能找到遥远的地平线。对于写文章的诗人来说,纷乱复杂的只是外部环境,强力集中的却是性灵和豪情,完美无缺的是文笔在放纵。不要刻意抑制自己的冲动,正如万物正在不停地生长、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不要忽视一个细节,不要抹杀一个符号,不能漏掉一丝精神,不会放弃一种心灵。风景和你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有你而成世界,世界转生生命,生命缔造文学,文学抒发精神,精神贯注世界,生生不息的精神,完全感悟了人生。谁说人已老,沧桑更风情。

上一篇:读牡丹亭散文下一篇:父母坟前培锹土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