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一天,我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时,进来一个斯文的我不认识的男士。
我以为是来办事的,就习惯地打招呼道:“您要办什么事?”
他说:“我来看老同学。”
我下意识地看了看周围,发现除了我和他,室内并没有别的人,就问:“您同学叫什么名字,我好告诉您在没在。”
他却说:“我同学就是你啊。”
我一听不免有些尴尬地指着自己的鼻子问:“你说我是你同学?什么时候的同学?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记得了。”
他说:“高中同学。”
我仍是一头雾水,禁不住又认真打量了一下他,企图在他身上找出同学的一丝影子来,可惜,还是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
见了我的茫然状态,他则用不快不慢不高不低的语速说:“看来你是贵人多忘事了,我叫石武。”
虽然,高中时代,男女授受不亲,我跟男生不说话,但对于他们的名字和样子我是印象清楚的,甚至,当时,所有的男生女生常穿的衣服颜色和样式我都记忆犹新。就算岁月再善于改变人的容颜,也一定有过去的痕迹可查,可我使劲在记忆里打捞,却还是没捞到叫这个大名的男同学来。
想来想去,我忽然觉得如此纠结下去没有必要,反正他认我是同学就行。再说,无论是什么关系,既然人家是来看望我的,不请坐也已经不礼貌了。
所以,我请他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沏茶给他。
他说了一些我在高中时的旧事,我一听都对,也就接受了老同学的新概念,我们的交谈也随意了起来。
原来,他是循着我出书的消息找到我的所在的。
他高中毕业后,在县城的一个大商场里,经营电脑配件。闲暇时,不忘记爬自幼就喜欢的格子。
早在一九八四年,就多次在市报和其它刊物上发表诗歌作品。
我一听他也喜欢文学,而且,起步那么早,迅速觉得能成为他的同学,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跟他的陌生感也少了许多许多。
我迫不及待地问他是否在络上写文章。当他回答尚未时,我毫不迟疑地打开电脑,边登录当时我正热衷的红袖添香,边让他想网名。我刚登录成功,他脱口而出了“高处不胜寒”这句诗,我立刻叫好并为他注册了会员。
他回去后,就将自己的作品以这个名字投稿上去,很快网站全给发了。我终于读到了他深邃沉稳的多篇诗歌作品。
只是,因为他生意太忙,我工作也不轻松,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甚至几乎没什么联系,只是在qq上偶尔看见,问个好。
后来,因为他深厚的文字功底,更由于他如其外表般的沉稳正直的品质,被县中医院挖掘并聘任为宣传科负责人以及院报主编。他的传奇经历充分印证了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的道理性。他的这个理想去处,也堪称是好马终于配上了好鞍了。
虽然,他写的那些文章都是围绕着医院的,但总是没有与他擅长的文学格格不入,所以,他工作起来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
工作的不吃力,让他终于有了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文章了。
巧合的是,前不久,我偶然发现自己有资格建立qq群了,浏览了一下自己的本地文友列表,人数很可观,且人才济济。我对自己说,何不建一个文友之家群呢?这个想法一出来,我就动手,迅速弄好了群,并向各位发出了邀请。让我欣慰的是,各位都很给我面子,应邀前来了。
我建嫩江文友之家群,也就是希望本地的有共同爱好的朋友,能够彼此相识,增进友谊,交流作品,同时,也觉得这个群能够方便文友投稿也方便作协征稿,期望群成为《嫩江文苑》的稿源基地,也算我为作协出一点绵薄之力吧。
由于工作忙碌和我将精力多用在自己的写作上,建立群之后,并没有为尚不熟悉的群友们当好桥梁,使得群里说话的也就几个人,大多数人,不是不出声,就是潜水,因而,出现了这个群里静悄悄的沉寂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石武对我说:“既然建了群,就要发挥作用。”
一听这及时雨,我顿时来了灵感,我兴奋地说:“好啊,你说的真好,那么,你可不可以屈就群管理员啊?我想,你会给老同学这个面子的。”
他说:“你管理就行啊。”
我诚恳地说:“既然建了,我肯定希望群活起来,可是,就苦于我没有管理才能,就拜托你吧。为了群为了文友们,让你受累了。”
我知道这样步步地紧逼,沉稳憨厚的石武是不好拒绝我的。果然,我赢了。
从此,群的活力真的开始四射了。
尤其是有了张海瑶管理员的齐心协力之后,嫩江文友之家群说话的多了,潜水的少了,认识的多了,陌生的少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石武和海瑶两位管理员的精心策划和辛苦运做下,成功地举办了两次aa制的文友聚会。
形成了大家在一起没有任何负担地交流作品交流感情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的纯净高雅氛围。
为了这些,所有群友都在真诚地感谢石武和海瑶的所有付出,同时,也都更爱文友之家这块纯净的精神乐土了。
当然,我也一直感激我的老同学呢。
相信,文友们一定会因石武而更加快乐!嫩江文友之家一定会因为继续有石武而更加精彩!嫩江文坛也一定因为石武的文章而更加闪亮!
当我向他介绍江山文学时,他欣喜地表示会尽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