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本色散文

2018-11-26散文

  这是一个很江南的地方——南昌东湖。

  你不用多说,我也不用多问,我们更不用多想。水,透明无色无味的常见液体,便构成东湖最基本的元素,成为最不平常的铺垫。有灵气,有灵性,有灵动,有灵感,有灵魂,包容万物,养育绿色,延续着生命的颜色。渐渐地,隐约透着燃烧的岁月,融化进我的心中。

  那年金秋,日落的余晖映红了天际,慢慢地落在东湖里,宛如一幅美丽的湖光水色秋韵组合的巨画,展示在人们的面前。朵朵金黄色的云彩,仿佛将湖水染成满湖金黄,似乎静静地映在水中,又似乎轻盈飞舞的彩蝶,浮在湖面上自由飘荡。那是太阳摆出了无私奉献的姿态,发出最后的光与热,对世界万物充满的大爱,往往再能感动天地,再能温暖人心。正是绮丽的那一幕,却把东岸的佑民寺,一座朱红色的瓦、金灿灿的墙,映衬得一片红彤彤,金光四射,光芒万丈,显得格外的璀璨耀眼。

  我早已听说过,地处闹市区的佑民寺,是南昌城里唯一的“街心寺庙”。至于古寺,不语不诉,静谧幽深,格调高雅,注定是我一心想要完成的梦旅。于是,探访佑民寺,便成了我心中的向往,久违的牵挂。一直想去走走的地方,值得想去看看的风景,感受惬意的时光和休闲的乐趣。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寻觅诗与远方,陶冶情操,丰富人生。谁知,现实的逼迫,生活的无奈,绝不是来一场说走就走这么简单的旅行,在浮华、喧嚣、烦躁的街景中,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倘若找出“闹中取静”的独处佳境,领略禅意真挚的人文情怀,体悟到古寺酌热的温度和宽厚,也算是机缘巧合,不虚此行,收获颇多。

  问风风无语,问雨雨不理。但时间的风雨,几度沉浮,几度沧桑,足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发掘出古刹文明。据有关史料记载,佑民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寺庙,佛教禅宗“洪州褝”的发源地,原先是豫章王蔚综之师葛鲟捐献的住宅,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初名为大佛寺。相传梁朝时期,豫章王的师傅葛鲟家中有一口井,里面住了一条蛟龙,经常作乱扰民,搞的鸡犬不宁。为了镇住蛟龙出来,葛鲟的弟子豫章王请人在古井旁边,建造了一尊大佛,用来镇压蛟龙。而后来,建造了一座寺庙,由于供奉大佛像,故此就叫大佛寺,那便是佑民寺的前身。

  直到唐大历年间,佑民寺时称“开元寺”,已成为当时江南的佛学中心。后来,因朝代更替、战火等因素,时毁时修,几番异名,先后易称承天寺、能仁寺、永宁寺等等。该寺历代香火鼎盛,享誉东亚、东南亚。并于1957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时被夷为平地,1986年以来才开始逐步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斋堂、钟楼……

  吃过早饭,旅行车驶过八一大桥不一会,我们就到达佑民寺。眼前,夹在居民区建筑里的古寺,就藏身在繁华城市的一个小角落里,看上去很不显眼,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小得多。假如游人没有熟人指引,又不是用心,而是“门外看寺”,就很难发现已近在咫尺的古寺踪迹。但千年古刹,虚怀若谷,深藏不露,好像是有意安排似的,特地给古寺披件伪装的外衣,装点着几分神秘的色彩,暗合了人们用来喻示的哲理,特别是古寺自身的那种神秘感,忽然蹦跳出来。原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尽管早上游人不多,但香炉里早已是很多香火了。哦,我掏了二块钱,便能打通门票关节,还请到三支香。想起上次到普陀山旅行时,曾听导游说,我们的右手是杀生的“凶手”,不宜用来上香的,而左手相对要平和,适合上香点烛。这次,我没有忘了导游的告诫,把香拿到左手上,在旁边的蜡烛上点燃。并合掌将香高举额头,闭目默诵许愿,恭恭敬敬地朝佛像的正面拜了三拜,然后插进一个香炉里,以示“万佛一炉”香。其实,人争一口气,佛烧一炷香。二块钱的象征性门票,便让每位游人免费请香,就意味着什么?有人来就有香,有烧香就有佛,香火也就这样延续下去。

  一座古寺,佛是主基调,入寺先拜佛。古刹里充满了佛光,褝意悠悠,博大精深,气势如虹。一踏进天王殿,我就向弥勒菩萨行礼,虔诚地来个三跪三拜动作。当我游遍整个古寺后,发现殿堂雄伟,里面供奉着众多佛像,排列有序,分工明确。有天王殿中间笑呵呵的大肚子弥勒佛,时时刻刻笑迎着八方来客,接引我们到此造访;也有位居殿堂左右的四大天王,站立于弥勒佛后背威武的韦陀菩萨,个个执持法器,法轮常转,呵护生灵,保境安民,保佑着一方黎民百姓的平安;再有怒目刚毅的四大金刚,手持利剑,降妖斩魔,除恶扬善,守护着禅宗的神圣;还有国内罕见称奇的千佛缸,缸外装饰着九十余个佛像,神态各异,古朴端庄……

  足之所履,心之所悟。在古寺里行走,分明感到别样的气氛,那种佛光四射,梵音穿行,环境清幽,庄严肃穆,令人物我两忘。当然,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假如未去过佑民寺,不知内情实况的游人,仅仅从门外看,很容易被古寺门外的表面假象所迷惑,以貌取人,只能看到表象“面子”,而看不到本质“里子”;那么,这就好比“门缝看人”一样,难免犯下贬低他人的错误,自以为自,有眼无珠,或者有眼不识泰山,经不起为人处世的检验。然而,无论是眼睛看到的还是心里想到的,从接引殿到大雄宝殿,再从藏经楼到祖师殿、钟楼……

  这时,我才发觉人的渺小平凡,佛的雄壮伟岸。尤其是来到铜佛殿,站在高大的铜佛像的面前,自然产生一种仰望的视觉,但对佛法无边来说,人又算得上哪根茐。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始终保持与人相通,而人能做到低调做人,未来转世成佛吗?不能!无非就是告诫我们敬畏天地,敬畏大自然,敬畏万物,勿忘初心,慈悲为怀。尽管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但佛也如此,更何况生活在尘世中的人呢!可面对现实,想起铜佛像的来历,民间一直流传“江西穷是穷,还有三万六千斤铜”,说的就是现供奉在铜佛殿的铜佛像,高一丈六尺,重三万六千斤。

  缓步深入,拾级上去。在古寺后殿的右侧,一座四层的钟楼建筑,最先映入人们的眼帘,这是1929年用花岗石修筑的。并将原来保存在普贤寺里的一口大铜钟,移至佑民寺,悬于钟楼内。该大钟为南唐大将林仁肇于公元967年铸造,高七尺,周长一丈四尺六寸,重一万零四斤,铸有“南唐乾德五年太岁丁卯重铸”字样,至今仍然能发出“当、当、当”的钟声,悠扬久远。

  钟声响起,梵音如歌。那是在生命的宇宙中,给人一种最神奇的体验。清澈洪亮的声音,强烈的节奏感,悠远沉迷的旋律,让人在钟声中度过了安稳的岁月,不会疏远了对人耳朵听觉的那份情感。仿佛有了生命的脉动,穿越时空,从古传来,从远到近,正轻轻地、慢慢地、静静地走进心房,沐浴心灵,声声敲心坎。当我闭目伫立在悲天悯人的古刹时,在宏大透彻的钟声里,透过袅袅升起的香火轻烟,似乎看到了人们虔诚的脸颊,祈愿幸福,寄托平安。

  留恋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一般的寺院,晨钟暮鼓,每于晨昏敲钟击鼓。而佛事钟是用于祈祷、感化、超度众生。敲钟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千百年来,钟声伴随着古寺的和尚们,当勤精进,慎勿放逸,修行不懈。这次虽然有点小遗憾,没有聆听到晨钟暮鼓,也没能赶上古寺里做法事,目睹和尚们做早课和晚课情景,但我意外获得奇妙的传感,算是弥补小小的遗憾吧。

  在主殿后面,修建有一面观音墙,感应特别的强烈,也非常灵验,足以让人感动,潸然泪下。虽然,我只是一个行色匆匆的小小路人,不是什么信佛之人,但当我面朝观音墙时,心灵深处就有了另类的思绪,有种被神化了的幻觉,不由自主地出现了,仿佛与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默默地对着话,离心灵最近,倾诉着生活的压力,不幸的遭遇,人间的苦难,祈求福祉。隐约中,我感受到观世音菩萨关爱的笑容,有求必应,践行承诺,正在救人生于火海,解人生于苦难。并聆听到菩萨的谆谆教诲:施主,你又是何苦呢?富贵在天,生死在命。快快请起,快快请起……我这才如梦初醒,摆脱梦幻,回到现实。是啊,求佛求人都不如求自己,还是脚踏实地过好生活吧!

  古寺本色,人文轨迹,见证历史。透着生命的彩色,与智者同道,与仁者同行,益智行善。让凡尘俗念的人们,在守望着每一天的日子中,多了禅意人生的真切体验与感受。

上一篇:两个澳门散文下一篇:黑鬼重来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