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公德散文

2018-11-30散文

  我是个直肠子,办事喜欢雷厉风行,说话喜欢直来直去。我还是个循规蹈矩的人,走路必走人行道,开车一定走机动车道。这么说吧,有规矩的我一定遵守,没有规矩的我一定先考虑别人的方便。就说穿衣服,从不穿短裤光背出现在大众场合,不管天气多么热,一定要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保持着军人的着装习惯。不是故意表白自己,是因为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公共道德观念也应该随之提高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可以这么说,所有懂事的人都应该知道公德二字的含义,也都明白这二个字组合在一起后所赋予的份量,可这么多年来,我并没有为此而感到心慰。因为,几乎同样有那么多的人总于自觉与不自觉间、在有意和无意中一直漠视着公德的存在。

  公德是一条高压线,我们忧伤地目睹着太多太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前仆后继地踩了过去,优雅而傲然地趟了过来。“主啊!请宽恕他们因为无知而犯下的罪吧。”耶稣曾经如是说。可那些无情地践踏公德准则的人真的属于无知属于弱智吗?回答是否定的。很多人也是有很高文化素养的人,很多人还是高官,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高素质的、低素质的都在漠视公德的存在。

  公共道德的范围可能很广泛,但也可以很窄小。广的太广,似乎不能用三言二语来加以表述,可是零碎的窄的离我们却很近,近得和我们没有距离。比如眼前的,我们天天生活的空间里,我们常常接触到的,像乱扔垃圾、随地吐啖、高声喧哗、乱闯红灯等等等等。还有停车不考虑别人,横档在别人门前或者过道;骑车非要走快车道,人行非走机动车道等等。在公共环境里,人们特别需要相互体谅,特别需要自尊遵守公德规范。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只有尊重了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多年前读过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至今还记忆犹新。这些年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不少,生活也提高了许多,但在许多方面我感觉我们不仅仅是落后了,而是退步了,尤其在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面对过去和未来,面对祖宗和儿孙,我们会悔恨吗?

  记得接待过一个韩国青年代表团,从首都机场接站开始,团员们坐上我们的空调效果很差的大巴车,六月底、七月初的天气,热的团员们连西装都被汗水浸透了,没有看到一位团员脱掉西装,严正的着装态度令我折服。可是我们中方个别接待人员好多人穿着体恤还要撩起肚皮,很不雅观。相比之下,两种风格、两种作风、两种感观,几种感觉呢?

  我说过我的乘车习惯,过去不会开车的时候,我都是提前等车,决不让司机等我,后来我学会开车了,去接别人,总是按照时间提前到达约定的地点。习惯成自然,一次别人等我的时候也没有,这大概叫时间观念,是不是也属于公德的范畴呢?

  公德作为道德修养的范畴,应该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日常行动之中。它主要靠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而起作用,是法律、纪律作用所不能替代的。一个人讲不讲公德,反映着一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程度。在加快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有的人价值观念、利益观念增强了,而公德观念却有所淡化,甚至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君不见,有的人坐车抢座位,宁可自己躺着睡,也不给老幼病残让个位;有的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涂乱画,乱扔杂物,竟旁若无人;有的口出脏言,行为粗鲁,超乎正常范围;有的在宾馆、旅馆用枕巾擦皮鞋,对公用物品“顺手牵羊”;还有的见危不救,甚至围观起哄、乘人之危,等等。不讲公德的人还理由十足,诸如“小事一桩,无关紧要”、“讲公德吃亏”、“社会风气就这样”,“管它公德不公德”等,就没有想到不讲公德是要受到舆论和良心责备的。而那些对不讲公德现象视而不见,不管不问的人,也抱着“管闲事惹火烧身”、“别人都不管,我也管不了那么多”的心态,漠然处之。

  记得余秋雨曾说过:“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这很有道理。让这个目标成为不可逾越的目标,目标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了,也就成了一句标准的口号了。我想我们还是聪明一点,首先用合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吧,去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做一个对别人对自己负责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先从身边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我们伸手可及的小事做起,为他人,更为自己。

  别再裸奔了,公德是件美丽的外套,它没有跳蚤。一个不讲公德的人,终究要受到人们的唾弃。作为新时代的公民,要自觉以社会公德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当自己有违公德时,能听得进批评并及时改正,不一意孤行;当发现别人不讲公德时,能主动、大胆地进行批评和规劝,维护公德的尊严。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形成一种人人讲公德、人人维护公德的良好风气,的确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感慨于公德,从自我做起,维护社会公德,我真的愿意为之呼吁。

上一篇:碎梦残花伴相思的散文下一篇:城市的血管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