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灵魂散文

2018-12-05散文

  听说中国又出了个世界第一人,这个人叫王澍,他荣获了2012年度普利兹克大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公民。普利兹克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世界建筑界的最高奖项。

  在网上搜罗王澍先生的作品、新闻和访谈,果然了不起,又是一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人物。虽然国内老百姓不大知道,王澍这个名字却早已震撼五大洲,为国外业内人士所敬仰。他主持设计建造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分校,建筑新颖别致,教舍与山水共存,极具人文气质,整个校区像一个景区,其建筑探索的深度,可与悉尼歌剧院、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媲美。

  心里对这位传奇似人物非常好奇,因此,便萌生了去那里看看的心思。中国美院象山分校在杭州转塘镇,离上海不远,决定周末走一趟,到王澍先生的作品中去,权当旅游,一睹为快。

  临行前做了功课,一路还算顺利,走进美院大门,迎面见到一堵壁照似的广告牌,鲜艳的红色低彩,上书《热烈庆祝王澍教授荣获2012普利兹克建筑奖》两行大字,虽然醒目,却不免让人觉得俗了点,心想:还美院呢,搞得这么中国特色、中规中矩,太严肃,真的不怎么艺术。

  离开惹眼的广告牌,漫步深入校区,一条缎带似的溪流萦绕着葱翠象山,沿溪岸是公路,公路的另一侧,几十幢充满诗意与中国园林特色的建筑沉浸在宁静的山水之间,楼层不高,每一层平台都像一个农家院落,即使站在楼上,也如立在地面的庭院,院子只造3面墙,院外有树,院中有竹;人在其中,仿佛置身朴素精致的自然山庄,轻松舒适,有一种回归的感觉。徘徊在农家院落,踯躅于自然山庄,虽是晚春,房前屋后种植的油菜花依然盛开。没有都市喧嚣,仿佛回到久远的故乡,捡拾回那一颗遗失在都市的童心,我感到了心灵的自由,压力的释放。

  走进老屋似的教舍,教舍每一层窗户上都有遮阳屋檐,伸出的屋檐是最传统的烧制瓦铺就,整个建筑青砖黛瓦,典雅而古朴。在校区极目所见,没有高大威武的标志性建筑,几乎全是这种类似乡村院落的房屋。房屋的建筑材料十分陈旧,因为它们来自附近30个村庄,超过40种不同尺寸,产生于不同年代,是从旧屋上拆掉的600多万块废砖旧瓦。这种用回收材料建设的房间,墙面不抹灰,全部裸露,一砖一瓦都藏着记忆,给人回味,令人遐想,带着历史的厚重感。那些带着历史记忆的砖瓦吸引了我,我从一砖一瓦上去寻找人类的共同记忆,想起了家乡的老屋,想起了自己留在红砖青瓦中的童年,......。

  连接楼房的是天桥,支撑桥廊的柱子有的倾斜、有的直立,有的立在两旁,有的站在中间,横七竖八,好像随意地置放在那里的,完全没有一般走廊的感觉。走进楼房,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门窗,它们是穿琢在墙面的一些不规则的洞或隔断,形态各异,造型乖张;有的就干脆用一排高大的木质门取代一面墙。人在房间里行走,常常觉得走到了尽头,却突然发现眼前是一个开阔的空间,顷刻间体会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有建筑与环境的设计和铺排,似乎都在意料之中,又完全于意料之外,没有规则就是这里的规则。忽然觉得那些无规则矗立的柱子象自由的符号,作者意在告诉人们,这里应该是中国最传统的书院,你可以像孔圣人的弟子们一样,随时进来,随时出去。

  下雨了,淅淅沥沥的春雨流进溪流、池塘、田地、山道,撑一把雨伞慢慢行走,欣赏那些被雨水洗涤,用历史沧桑包裹的现代文化。这是一个诗意的空间,充满新奇的想象,所有的建筑群都随山水扭转和倾斜,与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古典的意蕴和现代的感觉结合得如此和谐。在这里,没有建筑与自然的对峙,人们能感受到独特的个性和心灵的自由,我想,这或许就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让灵魂有一个栖息的空间,能够自由地飞翔。

  中国美院象山分院是一件自由的作品,它的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翻阅过有关王澍先生的故事,十岁开始读外国文学作品,小学四年级学书法临帖,一临就是几十年;大学二年级迷上中国画,为理解中国画天人合一的精髓,独自背包旅行,循着沈从文《湘行散记》提及的每个地方,一个村一个村地走,一走就是3个月。研究生毕业后,宅在家里整整十年,不用电脑,也不上网,处于半与世隔绝状态,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潜心探索与研究。十年的积累终成一剑,他一鸣惊人地登上了世界巅峰,我相信,如果做不到那份内心的平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王澍先生创作出中国美院象山分校这样一件有灵魂的作品,关键在于他的灵魂是自由的。

  王澍先生因中国美院象山分校的设计和建筑,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奖,评委辞称:“王澍在为我们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又不直接使用历史的元素。”,在殊荣面前,王澍先生说:“我的建筑没有风格,一个建筑师一旦有了风格,对他的设计生涯来说,或许就是死亡”。是的,不把自己禁锢在一种特定的模式中,让自己的灵魂自由,让自己活着,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回到校区门口,一眼又见到那块惹眼的红色广告牌,忽然觉得它立在那里很和谐,自由的灵魂是天马行空的,中国特色各个历史阶段都不同,无论它是怎样的形态,怎样的色彩,都有存在的理由,自由就是让它充分展现,自由就是任你感悟。

上一篇:再谈女人散文下一篇:再见,三年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