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诗词中的愁

2020-04-26诗词

  摘要:在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古代的文人墨客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咏愁叹怨之情。这些文坛前辈们或以实物喻愁,或借愁绪凭空发愁,他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文人墨客们之所以多愁善感,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非有三,或因个人情绪使然,或因自然环境影响,或受社会背景所致。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各位文人愁绪的不同表达方式,并结合具体诗词句子分析了愁绪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部分提出了这些文学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并指出了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关键词:唐诗 宋词 愁绪 个人情愫 自然环境 社会背景

  在中国古诗词中, “愁”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不知是古代文人大都多愁善感, 还是多愁善感之人才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诗词中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从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 出自北门, 忧心殷殷(《邶风·北门》),再到南北朝时期的:自挂东南枝(《孔雀东南飞》),再到愁情几乎成泛滥之势的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近现代诗歌,反映愁绪之情的文学作品可信手拈来。由此可见, 文人墨客咏愁叹怨之情由来已久。“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绪,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清楚实属不易,因为它不能感知: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既听不到又闻不了;既没有具体形状,又没有相应重量;既没

  有颜色,又没有味道。但在古诗词中,先前的文人们用心可谓独具,其表达可谓妙笔生花,古代文人墨客或通过“水”、船”、“月”等实物喻愁,或通过自己的愁绪凭空表达愁绪之情,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写作手法,写出了愁之深,写出了愁之长,把“愁”进行了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能够直观的理解所要表达的愁绪,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形容“愁”的名句。

  一.古诗词愁绪的表现形式

  (一)以实物寓愁

  “水”“月”、“雨”、“船”等实物在反映离愁别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稳居前列,似乎中国古人都有看水兴叹、驭船载愁、望月思愁得习惯。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即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形象地将愁进行了量化,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像江水一样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愁思。此处的水可以是江水,也可以是泪水,还可以是酒水。以水喻愁的还有很多,如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以月喻愁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篇虽无一个愁字,但是大家读过这首诗之后,仿佛看到了一个惆怅的诗人,举着酒杯,时而望着明月,时而低头沉思,而作者低头沉思的对象正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思念故乡而不得归,作者怎能不愁。正所谓“千里明月寄相思”,此处相思之对象是故乡也好,是情人也罢,所有相思之意仿佛只能寄托于明月,希望明月代为传达给故乡的亲人,传达给自己的情人,以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

  以雨喻愁的,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黄昏十分,阴云不开,伴随着沥沥拉拉的小雨,听着点点的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诗人感到了无比的单调乏味,看着身边空无一人,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孤独之感,此时诗人的愁绪便应运而生,黄昏时分的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诗人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愁绪表达的淋漓尽致。

  以船喻愁的,最为著名的要说李清照《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船也能载愁,我们不得不叹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

  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另外,还有以其他实物喻愁的,如在贺铸《青玉案》中:“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便将愁化作了烟草、化作了柳絮、化作了时下的梅雨。

  (二)以愁绪凭空发愁

  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怨”、“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此种写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目的无非是渲染情绪。但细细品味李清照的词,此处的作者真是愁吗,笔者不以为然,大家可以仔细看看上面得词,其中描述的愁是“闲愁”,闲出来的愁能是愁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是愁还强说愁,着实有点无病呻吟之意。 把无病呻吟式样的愁写的淋漓尽致的是辛弃疾《丑奴儿》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愁的不同理解,形象的说出了愁的真正内涵:少年时期,无忧无虑,为了哗众取宠也好,为了诗词创作也罢,原本没有愁思却强说愁。而到了中老年,到了真正懂得愁滋味的时候,让他说愁他也不说了,为什么?因为此时的人已懂得了隐忍,懂得了含蓄,懂得了默默承受。

  闲愁词不同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诗歌,而“只有那些既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又不乏伤生忧世之心的词人,才可能撇开现实的纷华喧嚣,把感情的触角伸到心理意识的深处,使人类心灵中常存永在的一份悲哀得以表现出来。因为这种愁绪是以人生的缺憾为基础,它与现实的联系更为渺茫潜隐,在人性心理结构中属于更深的层次”。纵观古代诗词作者,擅写闲愁一般处于太平盛世,或身居要职,或生活比较安逸。总之一句话:只有拥有富贵优越的生活才能写出闲愁的情绪,如果生活负担超级重,天天为生计担心,抑或天天忧国忧民,这样的词只能是真愁。

  二.古诗词中愁绪产生的原因。

  (一)诗词作者的个人情绪所致

  相思之愁,最著名的写相思恋情的“愁”词,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还被后人改编成了歌曲,使其在此后也成为经典。再如晏殊《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为了表达情人之间的相思之意,意思是想人想的都瘦了,连衣服也显得宽松了,后来这句词被现代学子引用为学习的一种境界,意思是对学习也应该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样一种态度,宁可多掉几斤肉,也要有个好成绩。

  思乡之愁,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清秋时节,花落水流,皓月当空,让远在他乡的游子惦念自己的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啊,望着江上的渺渺波烟,作者陷入了无限的愁绪之中。柳咏的“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为了不让自己思乡的愁绪迸发,作者竟连等高望远的活动都不做了,以防登高之时看到远处,使其联想,诱发思乡之愁情。

  离别之愁,欧阳修《踏莎行》中“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反映了人虽离, 但情不断, 愁越深, 诗人之情让读者也吁唏不已。白居易“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思恋之情让人日夜难眠, 靠着楼边思念那远处的情人, 好似那悠悠的流水, 好像永远没有尽头, 这幅画面完全被深深的相思之愁所渲染。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借劝酒之举动表达了作者对送别之人深厚的友情:就送到这里吧,往前走就出关了,出关之前让我来再给你斟这最后一杯酒,往西出了阳关恐怕就没有故人给你接风洗尘了。这首诗采取叙述的方法,全句全是写实,看似平淡无华,但细细读来却能由衷的感受到两位深交已久的朋友,在离别之前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二)诗词创作时的自然环境所致

  由季节引起的愁绪,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草木枯黄,万物肃杀,有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就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悲秋情怀,诗人常借满目苍凉的秋色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抒离别之苦、思乡之情。 曹丕《燕歌行》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人感到了雄伟的大自然对渺小的人类的压迫,强大的压迫感使得作者恍有人生迟暮的感觉,从而感叹生命在大自然面前的

【浅论古诗词中的愁】相关文章:

1.古诗词中的春天

2.古诗词中的冬天

3.《开愁歌》古诗鉴赏

4.乡愁古诗全

5.愁字难解古诗联想

6.关于乡愁的古诗大全

7.关于乡愁的古诗全文

8.描写春愁的古诗

上一篇:语文古诗词的背诵方法下一篇:学习雷锋精神演讲稿:学习雷锋从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