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艺术

2020-04-27诗词

  苏轼的词风独树一帜且千姿万态。豪放中又见清雄之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的诗词艺术,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珂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以吾言之:天性如此,乃苏轼真率乐观性情之表现也。苏轼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率真乐观。他的屡遭贬斥,从外部原因来说,是北宋党争的产物;从他自身的原因来看,则毋宁说是一场性格悲剧。苏轼的“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故有此旷达。就如王水照先生所说:“保持一己直率的个性,追求无饰的自然人格,是苏轼人生观、文学观构成的核心。”借此本文试详细论述苏轼的直率性格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苏轼性格形成的文化基础

  研究苏轼离不开他生活的文化氛围,因为每个人出生在特定的时代,就要受到这种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浸润。

  在三教合一思潮的影响下,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迥异于前代文人。苏轼也不例外,他的处事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他的思想中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相互排斥的两级。他有参政的热情,跟很多仕子一样,经科举考试而入仕,入仕后也怀着“奋励有当世志” 的宏大抱负和“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雄心壮志。然而他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宁静的心态,而这种宁静的心态不以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苏轼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往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所以苏轼能够随缘委命、随缘自娱、以他乡为吾乡的旷达乐观心态使他无论贬到哪里,都能与哪里融为一体,并且吃得好、睡得香、生活得快乐。

  二、率真的性格、乐观而又超脱的处世态度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曾自称:“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因为这样,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但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在“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后,虽不克忧惧,因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与精神折磨,使他心理上猛然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但他没有沉浸在忧郁之中,没有隐逸江湖,傲啸林泉,更没有流连诗酒,嘲风弄月,甚至也没有停留在呼冤叫屈,倾泻激愤,而是以乐观,旷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又如苏轼以戴罪之身被安置在惠州,政治处境极为险恶,将来结局如何,也是吉凶未卜,生死难料。可他一踏上被贬之地就写下了千古绝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改惠州“蛮貉之邦”的形象可见苏轼的心胸是多么广阔,他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他身上有一种化解苦难、转悲为喜的旷达乐观的个性。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可谓苏轼一生旷达乐观心态的形象抒写。

  三、苏轼的诗词风格

  “文如其人”苏轼人格上追求自然纯真、旷达乐观,自由自得,追求自我节持,有所不为,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词给人一种摆脱拘束的意和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舛的生活使他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如他被贬黄州当然有痛苦、愤懑、消沉,但在逆境中的苏轼更多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多石崎岖的破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更写下了千古名篇《超然台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湖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苏轼被贬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到“瘴疠之地”的惠州,他没有一蹶不振、自我消沉。一到惠州,就写诗赞道:“海山葱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又在《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物我皆忘,把自己融入西湖的景色中了。及贬澹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质,海南万里真吾乡。” 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就如他在澹州遇赦所作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宽大胸怀,气势雄放。

  人生多变,苏词中也不止一次地在逆境中浩叹 “人生如梦”,但苏轼虽深切感觉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遭遇些挫折与磨难,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忍的意志,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他虽然也会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但由于有豁然旷达的性格和超脱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所以他也并未消沉下去。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使得他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总之,苏轼无论为人还是为文,都是一任他的率真乐观性格自然流露。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当可作为对苏轼真率性格最好的评语。

上一篇:李白的诗风构思想象下一篇:《珍珠项链》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