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担当参考

2021-03-03诗歌

有关诗歌的担当范文参考

  1、动心

  动心应该是一首诗最为根本的担当。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担当起了感动、激动人心的社会责任。大到国家社稷,小到草木虫鱼。如果只是徒劳的吟风弄月或为诗歌而诗歌,要打动受众是不可能的。我们读“关关雎鸠”,读“硕鼠硕鼠”,读“砍砍伐檀”,如果引不起心灵的震颤,那是我们知觉麻木的表现。所以,愚以为,诗歌的第一担当,应该是动心。让读者引起心灵的震撼或悸动。哪怕是些许的微澜,也是有担当的表现。大的历史题材自不必说。我们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读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引发的是心灵的震撼,而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做作。即使李太白笔下的五彩斑斓的神奇世界,给我们的美学享受和心灵熏陶,也足以让我们暖意萦怀。动心的前提首先是应当明白,让人能读懂。这样才能说进一步的理解与玩味。如果朦胧的连自己都云山雾罩不知所云,颓废的连一点希望生机都没有,动心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也不能把诗歌变成一杯纯净的白开水,明白的几乎一览无余、了无滋味。那样人人都成天才的艺术家了。诗歌应该是酒,是五谷发酵的纯酿。有一滴酒撒地,十里草木香的余韵。用前人的套话就是“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的“这一个”。并且这种余香,历久不衰,愈久愈浓烈,沁人心脾,侵骨透肌。如从沙砾中淘出的明珠,光彩夺目,熠熠闪亮。比如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陶潜“悠然见南山”,陆游“铁马冰河”,苏轼“千里共婵娟”,辛弃疾“天凉好个秋”等等,无不让人砰然心动,过目不忘。其次就作者而言,感动受众的前提,必须是先感动自己。如果作者自己没有激情,没有创作的欲望,没有表达的渴求,没有那进入状态的如痴如醉,甚至连一点感悟也没有。那他的诗歌要动人,完全是一句空话。“李白斗酒诗百篇”,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癫狂,所以才有那些神奇瑰丽的优美诗篇;杜甫能从西临妇人在自己堂前打枣的小事,生发出一首诗歌,那是心中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灵悸动;王维“独坐幽篁里”的从容淡静,李贺“诗囊”的辛苦奔波,莫不是一种需要表达方式的反映。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确是这样,当诗人满怀的激情、欲望、冲动、感悟转化为文字的时候,他所给予读者的视觉冲击和内心的震撼一定是很强烈的。这正如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功利和目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也正如一只鱼刺在喉,不吐不快。如果作者本身就带着一种功利、欲望去创作,要写出动人的诗歌,完全是不可能的。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绝对是不会动人的。我们读“小草在歌唱”,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莫不感受到作者一颗炽热的爱国的心的跳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诗歌情感性,应该为诗歌的第一担当。

  2、养眼

  动人是诗情,养眼是画意。

  一首诗应该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图。在古代,许多诗人也是画家。如王维、苏东坡等等。他们的.天资是多方面的。也就成就他们作为优秀诗人的光辉形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精髓。也就是说,一首诗歌应该给读者以从来没有的艺术享受和熏陶。这种和谐的美是一种视觉感悟上的灵动与冲击。

  说到底,养眼其实应该包含闻一多先生所倡导的“绘画美”与“建筑美”两方面的意蕴。

  所谓“建筑美”是指诗歌章法排列、句式长短、节奏处理等所显示外在的凝固美。古体诗词自不必说,即是现代诗歌,优秀的诗人总是十分注意诗歌的建筑美的。我们读闻一多,读徐志摩,读戴望舒,读朱湘,读贺敬之,读海子,读舒婷等等,都能从句式章法里体味到一种美的愉悦和享受。“绘画美”的例子也是俯拾皆是的。“两只黄鹂鸣翠柳”,春意盎然,是春的图画;“接天莲叶无穷碧”,绿意醉心,是夏的图画;“晴空一鹤排云上”,秋高气爽,是秋的图画;“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皎洁,是冬的图画。马致远的《秋思》堪称绘画美的典范之作。这种绘画美,以其浓烈的色彩,向读者绘形、绘色、绘声、绘影、绘神,构成了中国诗歌艺术长廊中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绚丽多姿,精彩纷呈。“建筑美”与“绘画美”的完美结合,就能使一首诗达到出神入化的臻妙境界。错落有致、摇曳多姿的章法,灵动变化、长短适度的句式,桃红柳绿、五光十色的词彩为诗歌的完美表达,提供了优美的外在形式。这正如天资聪慧的美女,选择了十分得体的服饰,相得益彰,更加楚楚动人了。

  当然,所谓养眼,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华丽辞藻的堆砌和结构句式的整饬呆板。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这是应该遵循的艺术原则。也不是说离开了华丽的辞藻和整齐的形式就不能创作出有担当的诗歌来。我们读“松下问童子”,读“种豆南山下”,读“润物细无声”,读“相看两不厌”,读“明月松间照”,读“独钓寒江雪”,读“寂寞开无主”,读“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等等,平淡文字的背后,蕴含着深邃的意境哲理。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现代诗歌也不乏这样佳作。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舒婷的“致橡树”,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等等都是“建筑美”与“绘画美”完美结合的优秀篇章。可见养眼当也成为诗歌的一大担当。

  3、悦耳

  悦耳即诗歌的音乐性。自古以来,诗和歌是融为一体的。诗几乎都是可以和着曲子唱的。这就决定了诗歌与音乐的血肉关系。

  诗歌的受众应该是以朗诵为主的自我特殊阅读,或者以听取为主的欣赏阅读。与其他文学样式的阅读方式有着质的的区别。古代诗歌的传播途径大即是一种口传心授,诗以歌传,所以离开了音乐性的诗歌,仍旧是不完美的。最起码传播的方式上就稍逊一筹。因此读来朗朗上口,听来悦耳顺畅的音乐性也该成为诗歌的一大担当。

  这一担当,当然不是仅仅凭几个韵脚可以完成的简单操作。而应该是节奏、旋律、音韵抑扬顿挫等音乐要素的完美结合。

  正因为有音乐性的担当,《送元二使安西》才能够成为流传不朽的《阳关曲》,并且以三叠而唱为妙;正因为有音乐性的担当,《春江花月夜》才演绎成千古流传的同名同曲,春、江、花、月、夜组成了一幅完美的视听画卷;正因为有音乐性的担当,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不仅以描摹音乐的形象性而著称于世,而且以其诗歌内在的旋律优美成为唐诗音乐描写的典范之作;正因为有音乐性的担当,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显得更加激动人心、振聋发聩;正因为有音乐性的担当,《雨巷》那个姑娘就更显得美丽动人、韵味悠长;正因为有音乐性的担当,《有的人》更显得对比强烈,分别天壤;正因为有音乐性的担当,《乡愁》更显得暖意萦怀、过目不忘……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诗歌诉诸于听觉的艺术感动应该使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不可或缺的担当。

  我不是诗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受众,一个读者。只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说一些关于“梨花体”之外的闲言碎语。其实也不过是老调重弹拾人牙慧的陈词滥调。

  不久前,有报道说,现代派诗人开了一个主题为《颠覆!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语诗歌的建构暨赵丽华诗歌研讨会》来挽救诗歌个了。所以拯救诗歌当然应该是这些“一级诗人”的事情。凡夫俗子的闲言碎语还是让它随风而逝的好。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有关诗歌的担当范文参考】相关文章:

1.有关于春天的诗歌参考

2.有关森林杯诗歌大赛范文参考

3.有关读月光紫竹诗歌范文参考

4.往事诗歌参考

5.精选诗歌参考:

6.关于生命诗歌参考

7.有关爱国的现代诗歌参考

8.有关于春天的现代诗歌参考

上一篇:有关森林杯诗歌大赛范文参考下一篇:有关读月光紫竹诗歌范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