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2020-06-20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重点虚词,一起来看看吧。

  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5.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6.一词多义

  寻:  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 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中: 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 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③处处志之(助词,补足音节,无意义) 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é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 ①寻向所志(原来) ②眈眈相向(对着)得: 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 ①鸡犬相闻(听见) ②闻有此人(听说)

  穷: 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 ②穷冬烈风(深)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②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 (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代自己

  7.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完全,详尽。

  二、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探究思考

  1.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

  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2.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课文小结: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6。内容评析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第五段:写桃花源无法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上一篇:兰亭集序重点虚词下一篇:带有风字的古诗(精选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