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简案

2020-09-06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教学简案

  《桃花源记》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朗读节奏划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教学简案】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简案

2.《短歌行》教学简案

3.《乡愁》教学简案

4.教学简案:《背影》

5.《乡愁》简案

6.乡愁简案

7.《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案

8.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案

上一篇:《桃花源记》的教学案设计下一篇:2020唯美伤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