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名师导学案

2021-06-15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名师导学案

  《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出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的愿望。以下是桃花源记名师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桃花源诗并记》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一、预习导学:

  自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检测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画文章中难解的字词 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

  预习检测:【演示文稿展示】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及郡下( )刘子骥( )

  诣太守( ) 与外人间隔( )

  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缘溪行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开朗   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延至其家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诣太守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

  二、自主先学

  (一)、疏通文意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 【演示文稿展示】

  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句子: 古义: 今义:

  交通 句子: 古义: 今义:

  妻子 句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句子: 古义: 今义:

  无论 句子: 古义: 今义

  不足 句子 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2、扶 扶向路 出郭相扶将

  3、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4、为 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

  5、向 寻向所志 眈眈相向

  6、 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3)

  近义词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同一意思的词语吗?

  1、沿着

  2、说

  3、都

  4、邀请

  (4)通假字

  便邀还家 通 , 。

  (5) 翻译句子 留、删、补、调,注意古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 )复前行,欲穷其林。

  3、林尽( )水源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9、( )问( )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11、 此中人语( )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12、(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4、(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5、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上一篇:《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师导学案下一篇:关于《蜀道难》教案汇编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