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

2018-07-16陶渊明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别和相互联系的倾向。《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则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基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毁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魏晋的士人们已经从自然的关照中反观自身,从自然事物中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自然”用在文学创造的技巧上指的是“清水出芙蓉”的美,平淡自然的美,钟嵘《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宗白华先生指出:“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馈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上一篇:精选陶渊明的故事下一篇:描写陶渊明的高中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