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

2018-07-12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下面整理了苏轼题西林壁的诗意,希望对您有帮助~

  题西林壁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山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庐山。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庐山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紧临鄱阳湖和长江,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0平方公里,以雄、奇、险、秀闻名。1982年国务院批准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冬,联合国批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以及白鹿洞书院,以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景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庐山最高峰为大汉阳峰、五老峰、香炉峰等,山间经常云雾弥漫,所以人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旅游景点最有名的可能要算“仙人洞”了。那是绝壁上的一个天然石洞,传说为吕洞宾“修仙”处。洞内有吕洞宾石像,一棵劲松挺立在洞外的“蟾蜍石”上,石壁上有“纵览云飞”四个摩崖大字。毛泽东同志的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描写仙人洞的。

上一篇:题西林壁的诗意和哲理下一篇:题西林壁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