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

2020-04-25王安石

  王安石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④,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

  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果蔬:泛指菜肴。 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⑤脔(luán):切成块的肉。

  【阅读答案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 )   ②意为公必盛馔( )

  ③又久之,方命坐( )   ④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翻译句子   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3、理解:上文末了说“人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

  4、这篇文言文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

  1、①第二天 ②食物 ③才 ④ 吃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

  4、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5.解释:

  (1)谒 (2)意 (3)具 (4)怪

  (1)拜见 (2)料想 (3)准备 (4)以……为怪

  【阅读答案二】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_____________(2)又久之,方命坐_________

  (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_______(4)其人愧甚而退_______

  11、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人已心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___

  12、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11、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12、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13、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言知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说“颇”。“颇”的义项较奇特,它既可指“很”、“甚”,也可指“稍微”、“略微”。这往往要随上下文决定它的`含义。上文“萧氏子颇骄纵”中的“颇”要作“很”解,意为萧氏的独生子很骄横放纵。又,“其妇年五十,颇有姿色”,其中“颇”要作“略微”解,因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为人正直,乡里颇有望”,意为他为人正直,在乡里很有名望。

  【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王安石在相位》阅读答案

2.王安石在相位阅读及答案参考

3.王安石在相位

4.《在相位》的阅读答案

5.诗人王安石在相位

6.王安石在相位感悟

7.王安石在相位文言文

8.王安石在相位翻译

上一篇:《好感》阅读答案下一篇:《木笛》 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