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与鄱阳湖及滕王阁散文

2019-06-29王勃

  如果说,要追根溯源地探究鄱阳湖是从何时起,开始名扬天下的,那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想,这应该是从初唐时的那“一人一阁一文”之后,才开始闻名天下的。那么,就不免会有人要这样问我,你说的那“一人一阁一文”到底是哪一个人?哪一座阁?哪一篇文呢?在这里,我很欣慰地告诉大家,那个人,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王子安;那座高阁,就是耸立在鄱阳湖上南昌城头赣水边的,由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的滕王高阁;那篇文章,就是王勃在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落成之时写的一篇序文:《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生于公元650,殁于公元676年。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人。王勃是我国唐代初期著名的诗人,他与当时文坛上较有影响力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齐名,被后世称之为“初唐四杰”。在他们四个人中,由王勃居于首位。在王勃的一生,短短的二十七个年头当中,他先后写下了享誉海内外的经典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作)以及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骈体散文《滕王阁序》。

  王勃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动朝野。公元664年,王勃上书右丞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称其为神童,将未及成年的王勃向朝廷表荐,勃因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据《旧唐书》载:“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唐麟德元年,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而亡,时年27岁。

  关于王勃的生卒纪年,史料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所述。勃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即公元676年卒,时年二十八岁。一种说法是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赋》:“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公元671年。据此,勃当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也就是公元650年。卒于上元三年,公元的676年,时年27岁。乾封元年,公元的666年,王勃被安排在沛王李贤征的府中做了王府的侍读。两年后,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使得沛王和英王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被唐高宗知道后,怒将王勃赶出了王府,随后,王勃便开始出游在巴蜀等地。到了唐咸亨三年,即公元的672年,王勃又通过关系补了一个虢州参军的官职在身上。再后来,因为有个叫做曹达的官奴犯了罪,不意跑到王勃的家里藏了起来,年少的王勃缺乏涉世的经验,就好心地将曹达收留了下来。过了些日子之后,他知道事有不妥,便怕事情败露出去,自己会受到牵连,于是,王勃在情急之下,就下手杀了曹达。王勃杀曹达之事,最终被别人告发了,这在当时来说可是个天大的死罪。于是,王勃就被官府被判了死刑。幸好在行刑的前几天,遇上了朝廷的大赦,王勃这才被免去了死罪,废为了庶民。

  本来,他的父亲王福畤是官居雍州司功参军的,因为受到王勃的牵连而被贬了官职,被朝廷贬谪到远远的交趾县去做了县令。交趾,又名交阯,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名,即今天的越南河内那一带地方,后世称其为交州。因父亲受自己所累,才到了那远的地方去做一个小官,王勃当然于心不忍了,所以,王勃随后便去探望父亲,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他这一次去看望父亲,竟然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王勃在乘船渡海的时候,突然遇上了海上的风暴,他掉进水里淹死了,当时只有二十七岁。

  《滕王阁序》,就是王勃在去交趾看望父亲的途中,泛舟路过鄱阳湖,在南昌作短暂逗留的那几天里,于重阳之日参加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摆的落成宴会上,即席即兴而作的序文。

  王勃在被免去死罪之后,一路上乘舟出川,沿长江而下,经彭蠡湖口,泛舟在鄱阳湖上,优哉游哉地来到了当时的洪州府——南昌。一向自恃才高的王勃,便去拜会当时的洪州都督闫伯屿,正好赶上了闫都督在滕王阁上大摆宴席,庆祝新修的滕王阁落成。阎都督早就耳闻王勃的文名,便请他也参加宴会。于是,王勃就应邀参加了那次盛宴。

  原本,阎都督摆出此次宴会,是为了向大家炫耀一下自己的女婿吴子章的才学。他事先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写给滕王阁的序文,让吴子章当作是在席间即兴所作的来写给与会的大家看看的。在宴会上,阎都督先是让书童拿出纸笔后,假意地请参加宴会的人来为这次的盛会作个序。其实,大家都知道闫都督的真实用意,所以都推辞着不写,而王勃年少气盛,竟不推辞,毫不客气,接过纸笔之后,便当众挥笔疾书而就。当时,阎都督的心里很是不高兴,竟不过面子地拂衣而起,生气地转入到了帐后,进去之后又不甘心,便又叫人去看王勃是写了些什么句子。当他听说王勃开首写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一句时,闫都督摇头说道:也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可当他后来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之时,便沉吟着不再言语了。再等他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处时,闫都督不得不从心底里叹服和称王勃道:“勃真天才也,当垂不朽矣!”。

  王勃为什么能够在宴会上即席写出那么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出来呢?为什么能够对滕王阁周遭的无边风景作出那么详实的美好描述呢?为什么能够对鄱阳湖上的风光作如此醉人的表达呢?这一切的一切,均来自于王勃泛舟鄱阳湖时,他凭着一个文学家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光,将眼前看到的风物深深地记在了心底,才使得他在临场作文时有材料可选,有材料可用,才能将滕王阁以及周边的风物有机地融汇到一起,融景于情,寓情于景,再加上作者将自己的思想与认识统合到文章中去,这才成全了王勃他的这篇千古名篇了。

  王勃在深秋时节,由长江入彭蠡湖口之后,便一路逆流而上,由北部的入江水道进入到鄱阳湖的北湖区,转而进入南湖区,最后由吴城进入赣江的主航道,沿赣江上溯直达洪州城头。这一路之上,王勃不仅是饱览了鄱阳湖上山环水合,岸迴水抱,翔鱼浅底,鸥飞鹭泅,州平水阔,帆影幢幢,雁叫惊寒,影像斑斓,多姿多彩的绝世风光与美丽画卷之外,还听到了沿湖渔船上的渔人们,那高吭嘹亮而又悠扬的渔歌互答之声。当他到达洪州的码头时,火红的夕阳已经映红了天际,在他的眼里,鄱阳湖便如一位待字闺中的芊芊玉女让人沉醉与痴迷,又一如小家碧玉般地沉静与柔婉令人依恋不舍,使人不愿离去。所以,当他站在滕王阁上尽情书写序文的时候,赣江两岸以及鄱阳湖上的美丽风光便一起向他聚拢过来,排着队任他选择安排和使用。

  因此,在王勃的笔下:这才有了对南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由衷称道;才有了“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对鄱阳湖及其赣江两岸的风光的尽情描述与美;才有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喟叹,同时,这也是王勃他对自己过往不羁行为的一种检视与深刻检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深深的人生感慨。

  正是因为鄱阳湖以及鄱阳湖上的迷人风光给了王勃以人生的启迪,让他从大自然的馈赠中汲取了养分,这才使得他在一时之间,便很快地写出了《滕王阁序》这么一篇寓情于景,寓情与理,真情实感充裕,情怀饱满激烈的文章出来。这才使得文以阁名,阁以文传,鄱阳湖从此名动天下,名震天下,达到了一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境地。

  每当我们吟诵起“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首诗时,特别是朗诵到诗的最后“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那一句时,一种由然的情愫便自心头升起,将我带到那种物我两相忘的美妙感觉中去。

  尽管王勃在序文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一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是化用了《后汉书》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以及“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等等的句子,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但是,一点也不影响到人们对王勃做出的一代奇才、天才、伟才的评价。

  也正是因为有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才让沉寂了数百年之后的鄱阳湖文学,才开始步入了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当然,这只是后话,鄙人将在以后的,就有关鄱阳湖文化以及鄱阳湖文学的发展与变迁的专门阐述中,给大家做进一步的解读。

  故此,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并不仅仅是给鄱阳湖文学树立了一座丰碑,他也是站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制高点上,给我们的中国文化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一座永恒的丰碑!

  当真是:王勃缘来过鄱湖,滕王阁上倾肺腑。锦章妙句动天下,文学王国伟丈夫。

上一篇:勤奋诗人白居易抒情散文下一篇:朱门走出杜牧来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