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情感

2018-07-17王昌龄

  从军行王昌龄情感是怎么样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共7首,描写了士子从戎,征战边疆的过程和心情,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王昌龄情感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

  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从军行七首

  唐代: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独上 一作:独坐)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历史背景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汉代,霍去病西征后,基本控制河西走廊,于公元111年设四郡二关,其中就有玉门关和敦煌郡,玉门关距离现在的敦煌市西北90公里。在河西走廊,出嘉峪关后,城市的设置基本是根据水源而建,也就是说,水源控制了从乌鲁木齐至嘉峪关的战略补给。

  赏 析

  前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青海湖的上空,云雾缭绕,湖的北面,绵延着起伏不断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越过雪山,是荒漠上的一座孤城,再向西,就是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东西数千里的边疆图卷,都在这短短两句中被形象而简洁地展现出来。边地孤寂困苦,风沙漫漫,战士们常年艰苦作战,就连铁制的铠甲都磨损破蔽了,但心中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却与日俱增,他们誓死尔清边塞的强敌,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王昌龄是一个创作边塞诗的能手。其边塞诗既多且好,尤其善于多方面表现征戍者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豪迈与悲壮、昂奋与凄怆相交融的深沉风格。

上一篇:从军行之一王昌龄下一篇:从军行其二王昌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