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读后感

2020-04-15望庐山瀑布

 引导语:《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下面,小编整理了一篇比较好的关于《望庐山瀑布二首》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爱国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是一个人最原始的感情之一。但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我,一直认为爱国是高不可攀也是比较渺茫的事。最近,我又重温三年级学的《望庐山瀑布》,对爱国之情有了深刻的感悟。

  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的情怀,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刻画出仙镜般的梦幻世界。

  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

  诗歌的而后半段转用比喻和奇特的想象,每当人们欣赏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李太白,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一个“飞”字,把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而“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瀑布又从"九天“落到”庐山,让人恍惚觉得那银河从九天倾泻到了人间。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全诗四句共用二十八个字,极为刻画了瀑布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观,抒发了诗仙李白对祖国河山充满了热爱激情。读过《望庐山瀑布》后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所谓“爱国”,顾名思义,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

  同学们,你们去过庐山吗?告诉你,其实我也没去过,但是我知道庐山那里一定风景秀美。你想知道我是怎样知道的吗?原因很简单,跟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让我们共同体味庐山的两处美景。

  日照香炉升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写了,两处景象。

  一处为香炉峰,峰顶云雾缭绕,在艳阳的照射下,雾气在青山、碧水的烘托下发出紫色的烟雾,就像金銮宝殿上的紫檀香炉一样。用它一语道破,在云雾——水的衬托下,香炉峰是一处人间仙境。

  另一处为:庐山瀑布,它位于庐山的双剑锋和文殊峰之间,诗人无法、也无心寻找水的来处,用了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的宏伟和落差,同时用了“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来形容上天(大自然)无私的胸怀,把“自己”唯一的一条“河”——银河都给了人间,表述了诗人对大自然无私的给与的赞叹。同时诗中道出了水的美、水的宏伟,水孕育了一切,水给了万物生命的气息。

  同学们,水是这样重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没有了水,我们的家园将要干涸,我们的森林将枯萎,我们的大山将没有生气,我们喜爱的小花将凋零,我们的……将不再存在,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水源、保护好森林、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那么就让我们从节约一滴水开始,做一名爱护环境的人吧!

上一篇:《琵琶行》对比教学下一篇:《望庐山瀑布》读后感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