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2020-04-25王维

  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一个顶峰,并产生了诸多佛学宗派。其中,禅宗影响最大,王维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政治上的失意。使王维退隐山林,过起一种闲适自然的亦官亦隐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将自己所领悟到的宗教思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再加上对他对自然深刻透彻的观察,用忘情于山水田园而甘于寂寞的情怀加之空虚之心去体味生活,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深远意境。使人在悠然的山水田园美景中,品味禅学的精深。

  一、佛学与审美的有机结合

  吴功正先生在《唐代美学史》一书中这样评价王维与禅学的关系:“他把禅趣融为诗趣,以禅的精神作为诗的审美精神,他用禅的体悟方式作为诗的体悟方式。这样,在王维那里。禅与审美便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出神入化。”王维把参禅领悟到的意境渗入作品中,使他的山水诗蕴含着一种禅意,体现出蕴含禅理趣味的优美的意境。如《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云峰、古木、没有人迹的山径,配上幽咽的泉声、凄冷的日色和曲折的潭岸,呈现出一幅幽美的画面。这些景物的描写,正是诗人禅寂心境的写照。

  王维在孤独与寂寞中,走进大自然。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过程中,将自己的佛学思想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艺术意境。“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野花盛开,谷幽鸟鸣,夜静林寂,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寄寓着诗人的幽独情怀。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静有机结合,即山水审美体验与禅的静默观照合而为一,使人在欣赏到幽美画面的同时,也体味到作者所追求的没有烦扰的寂静祥意。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抛开日常的思维逻辑,而将审美艺术建立在自己的直接感悟之上。将淡远的`心境与超脱之感借自然之景而表现出来,让人感悟其中的精髓。

  二、空灵、静谧的意境美

  禅宗的境界中,“空”是一个核心概念。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多引用了禅宗里所讲的“空”,他的山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追求寂静清幽的境界,在闲静孤寂的景物描写中透漏出空明恬淡的美。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画面。此诗通过着力刻画出一种空寂、幽静的意境,渲染了山居现实生活的乐趣。诗中的“空山”是诗人内心精神的一种写照,此情此景中,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的宁静相融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反映了其淡泊的情怀,同时使其诗歌充满禅悦的境界。空山孕育着无限生机,一切的景色和人物都无比幽美,体现出空明的意境。正是这种空灵的诗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恬淡无为、自然和谐、永恒无限的静谧之美。

  在山水田园诗中,王维将自己所领悟到“空”、“寂”禅理融入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使人们在欣赏美好画面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落寞的情怀和悠然自得的情趣。如:《鹿柴》写山之空灵“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林中一片寂静。不见人迹,只偶尔听到人语的回响。一缕夕阳透过深林照射在青苔上,更加衬托出山中的幽暗。《辛夷坞》写山之寂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无人的山涧里,芙蓉花自开自落。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这些诗体现出一种幽冷和孤寂的禅意,让人感到他是在人境中追求和陶醉于寂寞和孤独。

  我们再来看《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一片幽深的竹林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相伴。一股幽冷、孤清的气氛笼罩其中。诗人在纯粹的自然世界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将明月予以人性化。展现出超越世俗的空、静之美。

  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将禅宗与审美紧密结合,以清净之心关照自然,以禅人诗,使他的山水诗洋溢着闲淡冷寂、悠然自得的情趣,充满“空炅”、“幽静”之意境。这种诗中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宗思想】相关文章:

1.分析王维诗歌中的道

2.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有何影响

3.禅宗思想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

4.《心经》和禅宗思想

5.《心经》与禅宗思想

6.王维诗歌中的色

7.王维诗歌中的道

8.禅宗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上一篇:禅宗故事下一篇:群口相声的剧本台词《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