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

2020-09-05汪曾祺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

  引导语: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他的《胡同文化》教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篇1:

  一、导入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的要点.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个性化语言的品味

  教学手段:课件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声像,直观渲染

  师:大家喜欢不喜欢旅游啊?

  生:喜欢!

  师:现在我带大家去北京逛逛,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展示长城、故宫等名胜的图片),下面,我再带大家到北京的小胡同去看一看(出示课件2,循环放映“到胡同去”一组图片,并播放胡同歌曲)。听完刚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浓厚的北京韵味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我们同样可以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让我们跟着他(屏幕出现“汪曾祺简介”幻灯片),一起走进北京胡同,就像欣赏美妙歌曲一样去领略古老胡同建筑的风格,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二、示标:出示课件3(教学目标)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4节,概括胡同的特点,并思考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之间的联系。

  幻灯片

  方正

  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方便、安静)

  四、研读6-12节,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些被外化在胡同上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兴趣习惯、思想状况等,就是所谓的“胡同文化”,那么这一文化有怎样的内涵呢?

  听课文6-12节的录音,要求

  划出能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

  标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你觉得最有味的语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安土重迁、讲究处街坊(平时各人自扫门前雪)、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胡同中的人善于“忍”的?

  《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和“电梯事件”。

  幻灯片

  安土重迁      住四合院(盒子) 封闭  易于满足      忍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5)胡同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世故通达。作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统治子者要消灭他们,犹如碾死一只蚂蚁般容易,所以他们也就 学会了忍耐。”

  (6)作者在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喜爱推崇:知足长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闭、逆来顺受、冷眼旁观、忍

  (7)对传统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五、研读13-15节,了解胡同文化的前景及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

  你认为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

  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出示胡同之没幻灯片)

  看着这样的一组照片,在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一种心情?

  生看投影,听读屏上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绪。

  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怎样的情绪?

  讨论明确

  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这种内涵除了表现在北京市民的处世方式上以外,作者还通过北京人的语言生动地来表现。小组讨论,找出最有味的语言分别品味,朗读,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佳句,并畅所欲言。

  屏幕展示出这样一句:“有窝头,就知足了(还好)。大腌萝卜,就不错(较好)。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更好)。虾米皮敖白菜,嘿(最好)! ”

  老师:我把划线部分换用一般评价性的词语,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大家看看效果有何不同?

  听完第二同学读后,有学生笑着插嘴道:“一点味都没有。”

  老师:我看还得加上一句,“这样一换,太不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概括后,屏幕显示:

  幻灯片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典雅,富有浓郁的书卷气。

  生自读自品

  四、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

  五、作业

  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请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写写书沭阳的饮食文化。

  胡同文化汪曾祺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难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和主要内容:

  ●导语: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上一篇:胡同文化教案 汪曾祺下一篇:梁实秋写的散文《女人》